无为历史演变

字号大小:【    】
发表时间:2024-03-05 09:34 文章来源:无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量:

无为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铜陵、芜湖隔江相望,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风水宝地。几千年来,国家的兴衰治乱,人民的悲欢离合,朝代的更迭变换,文化的兴废传承,不知演变了多少次,无为也不例外。在这块令人仰慕的热土上,历史上人文荟萃,业绩辉煌。曾两次出现“舒庸国”和“临湖侯国”,虽是昙花一现,但也说明无为昔日的繁华。

无为古为水泽国,通江达海,水运交通便捷。三国时,曹操征吴,在“濡须口”两次大捷,让无为声誉鹊起,千古流传。历代帝王对无为都十分青睐,先后在无为境内设置巢县、襄安县、临湖县、开城县、扶阳县。隋设无城镇,北宋建无为军,后置无为县(1070年)及路、州等建制。由于无为建县的历史较晚,现在不少人误认无为历史不足千年,这种说法欠妥。从目前发现的“襄安白鹤观遗址”来看,无为的历史可前溯到商周时期。从周边古墓群中清理出来的青铜鼎、玉璧和成组漆木器、原始青瓷器、陶器等生活器物,经考古专家鉴定,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无为乃四县合一的大县,襄安原本是县域内的疆土,虽然史志书中没有记载先祖们在此地活动的轨迹,但出土的文物恰恰填补史志书中的空缺。考虑到无为、巢县、庐江三县在历史上的唇齿关系,本文只能从“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的发源地“南巢”赘叙,仅供参考。

古之南巢 惟我乡邦

远古时代的巢湖,因为气候温和,土地湿润,物产丰饶,早就成为人类繁衍生息之地。“和县猿人”、“银山智人”以及凌家滩遗址、襄安白鹤观商周文化遗址等,就是佐证。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寥寥八个字,是先祖们在长江之滨、巢湖岸畔狩猎的场面的真实写照。早期的巢湖面积很大,达2000多平方公里,今日白湖及广大的滨湖低地,均为水域。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圩田,是昔日巢湖的四大湖湾。早期没有无为长江大堤,长江北岸沿线纵深十余公里的土地,均属于河漫滩地。春水方生,这里水急浪高,汪洋恣肆;秋冬水退,这里芦花飘絮,沼泽纵横,鱼肥蟹鲜。

这是一片美丽的大地!这里野草丰茂,郁郁青青;这里波涛万顷,天高水阔;这里鹰击长空,兽走人追。被尊为中华第一人文始祖的有巢氏,他首创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悦)之。”巢湖地区极有可能是他及其子孙的生息地。人类从此由穴居时代进化到巢居时代,意义十分重大。由于地处夏王朝的南疆,作为淮夷部落游牧区的古巢方国,又叫南巢。《荆州箴》:“南巢茫茫,多楚与荆;风飘以悍,气锐以刚。”

殷商兴起,“汤伐桀,战于成,登自鸣条,乃入巢门”(《吕氏春秋》)。《古本竹书纪年》:“夏桀逃南巢氏”。《尚书》亦载:“成汤放桀于南巢”。今巢湖市区卧牛山公园有桀王城,即流放夏桀的遗址;而城东汉墓博物馆附近的放王岗,传为夏桀之墓葬地。

西周时期的南巢日益强大,引起了西周王朝的警觉。经过数度对巢国用兵,终于将巢国一分为二。周武王时,对巢国首领加封为伯爵,是为巢伯国;将巢国西南的舒、庐等地,建置为庐国,封子爵,是为庐子国。

春秋战国时代,巢伯国日渐衰落,先后成为楚或吴的属国。《史记》载楚平王十年(前519年),派太子建驻巢邑。同年,也即周敬王元年,改“巢”为“居巢”。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吴灭巢伯国而称“巢邑”、“巢门”。庐子国则分裂成“群舒”小国,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等,其中的舒庸国,即位于今无为县姚沟镇一带,古称“庸浦”的地方。到了周元王四年(前472年),随着越灭吴,巢国回归楚国。群舒小国和巢国一样,难逃被楚国先后吞并覆灭的命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