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5年新闻发布会——《无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
来源:无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8日下午3点

发布地点:无为市政府西三楼会议室

发布单位:无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人:政务公开办

人:

文字实录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202465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无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芜政秘〔202425号,以下简称《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决策背景和依据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为贯彻落实《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部署开展省、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方案》提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对省和设区的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细化和落实,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依据,侧重实施性。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和芜湖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为加快建设芜湖市域副中心、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推动无为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据《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无为市人民政府于2020年上半年适时启动了编制工作。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对《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落实和深化,是完善芜湖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无为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的空间发展指南与可持续发展蓝图。

《规划》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紧扣落实安徽省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是加快建设芜湖市域副中心、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更是无为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行为的行动纲领,事关无为未来。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基础研究。20205月至2021年底,积极推进规划前期基础研究。一是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原则,制定《无为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二是开展重大专题研究,编制完成《村庄风貌管控及农村建房样式专题》《无为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布局专题》《无为市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研究专题》《无为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无为市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研究专题》《无为市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研究专题》6项重要专题研究。

(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20223月至9月,按照自然资源部、安徽省、芜湖市要求,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2022928日,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含无为市)获自然资源部批准(第一批),并正式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作为无为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渡期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的依据。

(三)规划成果。20233月,在前期基础研究和三区三线划定基础上,形成《规划》成果。

(四)意见征询。20233月至20243月,《规划》先后两轮征求芜湖市直相关部门意见,先后四轮征求无为市直相关部门、各镇及开发区管委会意见;期间同步征求了含山县、庐江县、巢湖市等相邻市县意见。

(五)县级审查审议。2023415日,《规划》通过无为市组织的专家论证评审。同年66日,《规划》通过无为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同年624日,《规划》通过无为市规土委会审议。同年629日,《规划》通过无为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同意。

(六)规划公示。2023324日至2023423日,《规划》通过无为市人民政府网站、公众微信号向社会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七)市级审查。《规划》于2023822日通过由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评议。《规划》同时收到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34条意见,已全部落实并修改完善。

(八)获得批复。20236月底,《规划》成果由无为市人民政府呈报芜湖市人民政府审批。2024531日,《规划》经芜湖市规土委会审议通过。202465日,《规划》经芜湖市政府正式批复实施。

四、工作目标

《规划》明确无为市城市性质为:长三角智能制造城市、芜湖市域副中心、现代化滨江园林城市。

2025年目标:国土空间格局明显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城东片区与城东园区融合发展;城乡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基本完善,进一步缩小与长三角区域发达城市差距。

2035年目标: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城融合全面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实现更大提升,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在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更加紧密,基本达到长三角区域发达城市水平。

2050年展望:全面建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上作出更大贡献。

五、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范围为无为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无为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2019.92平方千米;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124.60平方千米,包括无城镇、福渡镇及泥汊镇城市建成区和规划拓展区,东至现状巢黄高速,南至无城镇行政区、规划G4231南京至九江高速,西至现状天天高速、规划S330,北以无城镇、福渡镇内村级行政区为界。《规划》共十一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划定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至2035年,全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815.82平方千米(122.37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99.97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76.61平方千米。规划以三条控制线为基础,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稳固农业生产空间、完善城镇发展格局,体现东部长江生态经济带和西部江淮丘陵森林生态安全屏障的地理特点,结合现状丘陵、圩区、平原等特征,构建一带一屏、一核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科学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用地结构。 

(二)保障农业空间,促进乡村振兴。严格保护耕地资源,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构建一心三区的市域农业空间格局,提升优势种植业空间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空间;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江河、湖泊和设施农业要食物,发掘多样化的食物空间。分类保障村庄发展需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优先在石涧镇、开城镇、福渡镇等镇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类分期推进农用地、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

(三)保护生态空间,锚固生态安全格局。锚固一江一屏、两心四廊市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两级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自然保护地管控措施。优化长江水域空间治理,全面防范洪涝灾害风险。推进沿江空间绿色发展,创新引领协同建设绿色长江。加强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矿产资源系统保护,科学划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扎实推进各类自然资源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四)优化城镇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核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形成三级城镇体系。巩固和扩大芜湖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优势,支持建设国际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推进重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城东片区、城东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作为无为东部门户空间展示现代化城市形象。构建覆盖全域的城乡生活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

(五)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现代化滨江城市。依据中心城区现状发展基础,整合利用空间,构建两轴两带、两区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三级公共中心体系,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严格城市蓝线、绿线管控,系统规划公共开敞空间。强化城市设计、村庄设计,优化城乡空间形态,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环境品质,塑造水脉绿城、皖江明珠城市风貌,彰显现代化滨江城市特色。建设高质量的园林城市,至2035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超过90%,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生活环境。

(六)塑造魅力空间,彰显地方特色。将已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线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完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保护体系,系统活化利用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加强对市域内53处文保单位以及中国传统村落洪巷镇练溪村、省级传统村落蜀山镇黄姑老街的保护与利用。

(七)完善设施网络,提升支撑体系保障能力。提升无为市在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交通节点作用,强化与芜湖市区交通同城一体,实现与芜湖主城的深度同城化。中心城区形成八横十纵主干路网,持续推进小街区、密路网建设,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完善静态交通系统,构建品质绿色交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多网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发展。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和地质灾害风险分区,提升各类防灾标准,建成主动防御、有效抵抗、高效响应的综合防灾体系。

(八)强化无为使命担当,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一是加快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力保护长江生态廊道、环巢湖地区、西部丘陵地区生态空间,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巩固长江干流岸线和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治工作成果,共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治理;保障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道等项目建设,强化与长三角城市交通联系;以扩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核心,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绿色食品、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建设。二是全面融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格局。无为市位于两大都市圈的交汇地带,围绕无为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禀赋,继续做好产业承接、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对接等方面。三是加强与芜湖市区空间协同。持续推进中心城区东向发展战略,强化与芜湖市区交通协调发展,打造半小时通行圈;支持芜湖市建设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积极参与芜湖市产业布局分工,保障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空间,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

六、创新举措

(一)坚持底线约束。强化国土空间保护,严格划定并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矿产资源开采保护线、洪涝风险控制线。

(二)坚持区域协同。发挥无为地处多个区域战略叠加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发展,强化与芜湖市区空间协同。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优化城镇布局,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促进要素高效集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国土空间竞争力。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强化城乡风貌塑造和管控,营造舒适便利的宜居空间、富有活力的宜业空间、健康安全的韧性空间、环境优美的蓝绿空间。

(四)坚持系统治理。围绕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体整体保护,保持生态格局基本稳定,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与效率。

七、保障措施

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与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激发各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担当作为,为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是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协调解决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中的相关问题,确保国家、省级、芜湖市级、无为市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三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严格执行《规划》,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在《规划》指导下,科学编制各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依托协调矛盾冲突。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就解读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