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无为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0-12-23
文  号: 芜震【2020】23号 性: 有效
发布日期: 2020-12-23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关于建立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词:

《关于建立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0-12-23 16:41信息来源: 芜湖市地震局阅读次数: 字号:【  

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各县市区教育局、科技局、文旅局、应急管 理局、科协、地震主管部门: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构建防震减灾社会基础,增强国家和社会抵抗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通过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管理、建立防震 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可以达到震前、震中和震后有效防范、降低 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为适应芜湖市防震减灾形势和经济社会 安全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 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知识,提升全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能 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制定本意见。

、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地震安全是人民安全需求的重要方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防震减灾 科普必须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不断丰富工作 内涵,创新科普方式,挖掘科普资源,打造科普精品,构建科普 新格局,提高科普服务能力,更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我市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国防灾减灾日、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段科普宣传工作 亮点纷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活动持续推进,全市防震减 灾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和风险防范意 识、应急避险能力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是,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与各级政府的要求、社会公众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 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机制尚不健全,科普作品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还不够,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不足等。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普及防震减 灾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培育减灾文化,增强应对重大地震灾害风险的社会动员能力,提 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主动性以及应急 避险技能,更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五大发展 新芜湖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工作目标

2025年,建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格局,实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规范化、科普创作创 新化、科普传播信息化、科普服务精准化。全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明显提高,防震减灾科普理念深入人心,风险防范意 识有效增强,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逐步普及。防震减灾科普主题更加突出,产品更加丰富,能力大幅提升,工作机制更加健 全,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主要任务

(-)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全市中小学校要结合地理教学和公共安全教育,宣传地震基础知识和地震应急逃生知识,并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提升在校学生的应急逃生知识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 带动效应。学校要加强防震减灾科普设施设备和师资的配备,健全防震减灾教育活动体系。县市区相关部门要加强防震减灾科普 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建设,为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防震减灾科普教 育基地和示范学校。

(二)强化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

优化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布局,统筹利用社会资源,采用自建与社会共建相结合方式,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建设品质,提高 各类场所的科普资源利用率。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农村科普场所、教育培训基地建 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防震减灾科普场馆体系。引导主题公园、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等公共设施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功能, 发挥好公园内应急避难场所的防震减灾科普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地震台站等场所的防震减灾科普功能, 依托已有防震减灾科普阵地策划开展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引导更多场馆对标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


三) 扩大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市场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创作活力,通过自主创制、合作共制、社会征集等模式, 繁荣防震减灾科普图书、展品、教具等产品创作。促进V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地震科普机器人等现代技术手段在 防震减灾科普中的应用,丰富科普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效提高科普作品供给能力。瞄准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灾害风险防范、 地震科学技术等主题,创作大众化的科普作品,满足公众防震减灾知识需求。

四) 创新防震减灾科普传播方式

巩固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科普阵地,建设和运行有影响的微信微博新媒体平台,鼓励开展线上宣传,推进防震减灾 科普“互联网+”。加强与各主流网络平台合作,鼓励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增值服务,拓宽移动互联网科学传播渠道,实现防震减 灾科普分众传播和精准推送,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现代化水平。

五) 丰富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方式

创新活动手段,丰富活动内容,加强宣传、教育、科技、文旅、应急、科协、地震等多部门的协调合作,以重大活动为契机, 促进防震减灾科普与综合减灾科普相融合,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互动、体验渠道。结合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段,创新防震减灾科普“七”活动方式,扩大科普宣传效应。广泛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科普大讲堂、作品大赛、科普讲解比赛等活动,推动防震减灾专项科普活动。

五、 组织保障

一) 提高思想认识

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树立防震减灾大科 普观念,勇于承担相应的科普职责,主动担当作为,深入普及地震灾害“防的知识、抗的方法、救的技能”。

二) 加强组织领导

    宣传、教育、科技、文旅、应急、科协、地震等多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在 科普产品研发、科普队伍建设、业务培训、重大活动举办、社会动员等方面密切合作,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信息共享、平台共 享和智力共享,不断夯实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基础,进一步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局面。

三)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建设和稳定一支包含防震减灾等多方面人才的科普队伍,健全完善人员培训机制,支持引导专业科普机构、社会团体、企业 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大培训力度,依托志愿者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2020年12月23日


                                            

关于建立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pdf

关于建立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