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发布机构: 无为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文  号: 性: 有效
发布日期: 2023-12-05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无为市文化馆开展无为鱼灯调研保护工作
词:

无为市文化馆开展无为鱼灯调研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2023-12-05 16:46信息来源: 无为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阅读次数:编辑:周超 字号:【  

    为了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安徽省无为市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月1日,无为市非遗保护中心一行远赴无为红庙镇、严桥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实地调研。此次调研旨在了解鱼灯的制作技艺的现状,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无为鱼灯,这一源自1000年前宋朝的传统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无为州志》记载:“十三日至十五上元,为元宵节,用黏米作牢丸相馈遗,张灯为鱼龙及百故事式,酺聚为乐,箫鼓烛爆达旦,凡四日,不禁夜”,这是权威史料对于鱼灯的准确记载。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深入到鱼灯制作的发源地,了解了两镇鱼灯的制作流程,并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互动交流,详细了解鱼灯制作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发展现状。同时,他们还参观了鱼灯制作工坊,亲身体验了鱼灯制作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鱼灯作为安徽省无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手工制作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调研组认为,红庙、严桥两镇村能够积极围绕党委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因地制宜,长态长效建设,持续放大“无为鱼灯”金字招牌的品牌效应,在非遗活动的开展、地域特色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鱼灯工艺曾经面临着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困境。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无为鱼灯已经重焕新生。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在文化馆开展鱼灯培训班,在周末剧场举办面向公众的灯会等方式,为无为鱼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无为鱼灯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许多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无为鱼灯的研究和创作中,使得无为鱼灯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无为鱼灯工艺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反映了人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美好愿望。值得我们共同去珍惜和传承。希望通过政府部门、文化专家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让鱼灯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