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无为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解读
一、编制背景
“十三五”时期,全球气候异常多变,全市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尤其是2016年省境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和2020年历史罕见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防灾减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无为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更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无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芜湖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有关文件,结合无为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基本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芜湖市应急管理局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
三、“十四五”规划目标
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进程。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GDP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因灾死亡率控制在每百万人口0.0003%以内。
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争取芜湖市备灾中心项目在无为选址并推动项目建设,推进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
推进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推动避灾场所规划管理使用标准、避灾安置场所内救灾物资储备标准的制定和实践,逐步实现全市避灾安置场所服务保障全覆盖。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的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全面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探索整合更多资源,继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8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镇村二级灾害信息员A、B岗全覆盖。
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从政策、机制、资金、保障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引导、协调和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强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减少城市内涝灾害。
提高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做好灾前预警,灾后迅速反应救灾能力。
提高森林防火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成森林防火智慧预警系统,提高森林火灾救灾能力。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1.不断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强化部门优势互补、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无缝衔接,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
2.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和预案标准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自然灾害防治有关法律法规,推进我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单一灾种制度文件制定和修订工作,着力构建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法治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各级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健全预案演练、评估和管理制度。
3.不断健全灾害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
继续推进完善各类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构建统一的灾害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致灾因子、承灾体、救援救灾力量资源等信息及时共享。健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4.不断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
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风险调查、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慈善捐赠、生活救助、恢复重建、心理抚慰、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不断健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编制实施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计划,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6.不断健全区域减灾交流合作机制
深化自然灾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应急力量、救援专家、应急装备、抢险救灾物资优势互补,健全快速投送联动机制,增强区域风险防范能力。立足我市实际,加强与毗邻地区的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合作,强化跨区域应急合力。
(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1.有效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
全面完成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监测体系,大力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完善多部门共用、多灾种综合、多手段融合、上下贯通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充分运用政务新媒体等途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
2.有效提升灾害工程防御能力
强化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源头治理。大力提高城乡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和抗灾能力,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3.有效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救灾能力
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区位互补、行动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则,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为突击、社会救援力量为支撑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发展壮大农村、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支持应急救援社会团体组织和民间救援组织,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共同应对的“大应急”救援格局。
4.有效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调拨、紧急配送和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的标准化建设进程。统筹布局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建设,稳步推进市、镇二级救灾物资储备场所建设。落实救灾物资分级储备主体责任,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包括协议供货、预购代储等方式的救灾物资虚拟储备体系。
5.有效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打造防灾减灾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队伍,组建防灾减灾专家库,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6.有效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
完善“市指导、镇为主、村服务”的城乡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发展。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镇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定社区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对灾害处置能力。加大对多灾易灾的区域减灾能力和应急疏散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五、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建设
组织开展无为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开展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无为市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二)自然灾害抢险救援队伍建设
1.依托现有的无为市森林消防救援队为基础,继续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力度,建设一支高效森林火灾专业防扑火救援队伍。
2.加强市级防汛抗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业化队伍为基础、第三方力量为保障的多层次防汛抗旱抢险队伍体系。
3、依托现有的无为市矿山救护队为基础,继续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日常训练,建设一支以矿山救护为基础,同时可以应对防汛、防火等各类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的专业化队伍。
4. 加强其他重点领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拓展水上搜救、电力保障、道路抢险、通信保障等救援功能。
(三)防灾减灾备灾中心建设
积极争取芜湖市备灾中心在无为选址建设,全面提升无为市防灾救灾能力水平,根据省、芜湖市要求,统筹推进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推进市-镇人民政府储备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并留有安全冗余。特别是加快推进镇级备灾点(库)建设,加强交通不便或灾害事故风险等级高的镇级应急物资储备。在灾害事故高风险地区开展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示范推广。
(五)自然灾害气象监测建设工程
围绕无为水旱灾害防御,全面提升城乡气象灾害精密化监测、 精准化预报、精细化服务能力,实现城乡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均衡发展,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城乡人员伤亡。
解读机关:无为市应急管理局
解读科室:救灾和物资保障股
咨询电话:0553-661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