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政府令116号)和《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和2024年汛前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编制《无为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指导我市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地质环境脆弱,人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和集中强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至2019年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治理验收,目前全市暂无隐患点。2023年未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
通过2024年度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全市未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2024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降雨情况分析
根据市气象部门预测:2024年汛期(5-9月)全市降水量为930-1150mm,较常年同期偏多2-5成。6月中上旬入梅,较常年略偏早,7月中旬出梅,较常年偏晚,梅雨期偏长,梅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影响我市的台风1-2个,主要出现在8-9月。
(二)地质灾害易发时段预测
根据我市气候特点预测,每年地质灾害主要发灾期为5—9月份,其中6—8月份为高发期,尤其是梅雨期(6月中上旬-7月中旬),在强降水时段,特别是小时降水量达到40毫米以上或日降水量达到90毫米以上时或72小时累计降雨量为150mm时,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我市每年6月、7月降水量约占全年一半以上,且降水集中、单位时段降水强度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尤其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和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结合今年降雨趋势预测,排除地震及极端灾害天气等影响因素,预测2024年地质灾害总体趋势较常年偏重。仍以岩土位移形式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主要灾害种类有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山区公路沿线和山区丘陵建房的切坡地段。人类工程建设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三、重点防范期
根据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9月份。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频发,冰雪冻融等极端天气作用下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因此,我市地质灾害的防范时段以汛期为主,非汛期的极端恶劣天气为辅。
滑坡、泥石流灾害极易受短时内的强降水诱发,主要防范期为5-9月。集中强降雨或长时间连续阴雨时段及其过后的2-3天内是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
崩塌灾害除受短时内的强降水诱发外,还受冬季冻融作用影响,多发生在切坡建房区域,需全年进行防范。
四、重点防范区
根据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切坡建房风险点分布现状,以及区域地质环境特点,结合1:5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2024年汛前地质灾害调查,经综合分析,全市划分4个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汛期将结合实际,实时调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见附表1)。
五、重点防护对象
(一)重要交通干线及山区公路、林道沿线。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切坡修路地段,属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需重点防范。
(二)重点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周边、风景区、电力设施等已建或在建甚而设施,相关部门要按照“行业管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加强巡查、监测。
(三)山区、丘陵地区切坡建房等工程活动所形成的高陡边坡。人工切坡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属地镇、村(社区)应将其作为地质灾害重点巡查对象。
六、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
各镇要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市直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镇要将本行政区域内新发现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注明联系方式,及时报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将监测、防范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各地各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等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抓住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突出工作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在汛期,各镇及市直有关部门要组织人员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集镇、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点、重要工程进行巡查。要与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掌握雨情、水情,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且予以公告。同时对重点防范地区要定期进行排查巡查,认真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的隐患点、各类地质灾害灾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上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石涧、严桥、蜀山等镇境内的露天采石厂要严格按照《开采设计方案》的要求,实行分台阶开采,杜绝高架头,及时清理伞檐、危岩、浮石,降低边坡角;要加强巡查,设置警示标志。昆山镇要严格按照地下矿山开采行业规范要求,强化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开采设计方案》的要求,合理开采,对废弃井口要全部密闭,对以往塌陷区的封填要加强巡查,防止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
3、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切坡建房、修路以及其它施工,应采取降低坡高,减缓坡度,设立防护挡墙、排水沟和恢复植被等措施,增强山体边坡的稳定性,避免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4、矿山应按规定合理堆放废石、废渣及尾砂,严格科学管理,确保废石、废渣堆的安全、稳定。对于露天矿山的高架头,较陡边坡应采取措施,限期削坡卸载,做到分台阶开采。井下采矿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安全生产,不得越层、越界开采,禁止随意开采保安矿柱。
5、矿山地下开采有可能造成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该范围内地表不得新建工厂、住宅等永久性工程。在地质灾害危险地段,如废石堆、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地段的道路及其附近,应设立警示标志。居民区附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做好群众的转移、撤离准备,发现险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强化防灾避险,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各地各单位要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警示标志,组织制定防灾避险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遇极端天气时,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一旦发布地质灾害三级以上预警信息或发现临灾前兆,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预案,将可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订应急预案,加强值班和巡查,强降雨期间,要采取临时避让等安全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四)落实治理经费,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
各镇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需要,结合当地财力,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对村民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对于5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内的切坡建房点,由属地镇政府统一管理,并落实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的包保责任。
(五)加强宣传培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认真开展 “五到位”建设,提高市、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和市、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实行网格化管理,落实监测单位和责任人。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人员业务培训,逐步推广安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预警水平。要制订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会商制度,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到位。
附表1
无为市2024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一览表
序号 |
重点防范区 |
描述 |
责任人 |
巡查员 |
防治建议 |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
1 |
昆山镇新华村重点防范区 |
位于昆山镇新华村黄家老屋组低山地区,主要孕育崩塌地质灾害,本区重点防范对象为王义冲、王和喜、王小华、王诚信、王粒新、王粒刚、王平安7户切坡建房点。 |
佘 静 |
138****5198 |
王成文 |
133****0029 |
群测群防 |
2 |
昆山镇双河村重点防范区 |
位于双河村刘家大院组低山地区,主要孕育崩塌地质灾害,本区重点防护对象为刘来权、刘先安、刘保军3户切坡建房点。 |
佘 静 |
138****5198 |
鲍燕军 |
138****9188 |
群测群防 |
3 |
鹤毛镇万年台村风险防范区 |
位于万年台村万年台组丘陵地区,主要孕育崩塌地质灾害,本区重点防范对象为洪伟光、郑才、洪小东3户切坡建房点。 |
何学峰 |
136****1595 |
洪苏平 |
181****8023 |
群测群防 |
4 |
鹤毛镇鹤毛社区风险防范区 |
位于鹤毛社区低丘地区,主要孕育崩塌地质灾害,本区重点防范对象为鹤毛街道老九私房菜、张记熟食店后侧切坡。 |
何学峰 |
136****1595 |
黄树兵 |
188****5320 |
群测群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