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2021年3月12日,芜湖市无为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无为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无政〔2021〕1号,以下简称《纲要》),现解读如下:
一、决策背景和依据
(一)决策背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无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芜湖市无为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研究制定,是无为市未来五到十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二)起草依据:该文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20〕10号)》、《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芜湖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结合无为市的实际起草。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需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二是落实市委部署的需要。《纲要》根据《中共芜湖市无为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无为市“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2019年底成立规划编制专班,深入开展学习研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围绕各行业、领域谋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制定印发了《无为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规划编制任务进行了明确,确定了“1+1+16”规划编制体系,即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土空间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开发区创新发展、交通、水利、教育、卫生健康等16个重点专项规划,明确由相关市直单位牵头编制,与“十四五”规划纲要同步推进。2020年9月2日,市政府召开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全面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纲要编制专班重点研究规划编制思路、构建规划框架,并积极参与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形成了规划纲要初稿。11月初,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领导组会议,听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举措。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规划编制专班深入学习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照中央、省委、芜湖市委特别是无为市委《规划建议》,对规划纲要初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向各方面征求意见,并逐步修改完善形成讨论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各方面代表意见建议,规划编制专班认真研究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对《纲要》进一步修改完善。2021年1月13日市政府常务会议、1月18日市政府全体会议对《纲要》进行了讨论,3月12日,《纲要》以无政〔2021〕1 号文正式印发并主动对外公开。
四、工作目标
《纲要》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经济总量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核心指标进入全省县级第一方阵,经济总量持续位于全省县域前列、跻身长三角前50强、全国前100强,奋力实现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乡协调展现新图景、改革开放呈现新格局、创新发展获得新突破、社会文明得到新提高、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的“八新”目标;到203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跻身长三角县域第一方阵,基本建成芜湖市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强四好”现代化新兴滨江城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五、主要内容
《纲要》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两个更大”目标要求贯穿全篇,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脉络阐述,包括正文和专栏,共三大板块17章68节,设置13个专栏,近6万字。
第一板块总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目标,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
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三章到第十六章,共14章。围绕落实市委《规划建议》提出的实施“七大行动”、构建“五大体系”部署要求,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包括:1、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2、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发展新动能;3、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5、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6、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7、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8、践行“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10、构建守正创新的文化体系,建设文化强市;11、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市;12、构建普惠高效的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健康无为;13、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幸福无为;14、构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平安无为。
第三板块为结尾,即保障措施,主要阐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强要素保障、加强组织实施等内容。
六、创新举措
(一)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按照“建平台、抓攻坚、促转化、育主体、聚人才”的思路,聚焦关键技术和顺应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把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以人才优势引领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转变。
(二)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规划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培育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机器人等数字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电线电缆、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以及骨干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培育新型消费,支持通过发展移动网络技术、3D打印、虚拟现实等新业态,培育文化、信息、健康、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热点,支持发展生鲜超市、无人仓配、门店科技等新业态和新技术。
(三)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以壮大发展有基础有潜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有需求有空间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有效益有前景特色产业为总体方向,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推动农业旅游业融合,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实施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和B2B农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和知名农村电商品牌。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积极探索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等新业态。
(四)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开放。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公共研发平台”的思路,遵循一所合作高校院所、一个院士工作站、一支科研队伍和一个合作项目的“四个一”工作路径,借力长三角地区科创资源密集优势,充分利用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G60科创走廊机遇,聚焦电线电缆、新材料、羽毛羽绒、食品等产业创新需求,不断加强科创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对接上海交大、东南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电缆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大院大所优势学科与科技资源,共建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向国家、省、芜湖市争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攻关。积极开展合芜蚌地区创新合作,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加强机制创新、政策对接,实现共同发展。完善技术转移扶持政策,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与发布制度,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组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积极引进和支持高校院所在无为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高校院所研发端与企业产业端的精准对接。
七、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级党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更好履行政府责任、提升政府效能,建立健全《纲要》实施机制,形成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纲要引导地位,要切实贯彻规划纲要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健全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明确责任主体,各部门要根据有关职责分工,制定《纲要》涉及本部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重点任务落实,要加大对《纲要》中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力度;强化《纲要》实施监测评估与监督考核,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八、解读机关、解读人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无为市发改委综合股
解读人:曹方
政策咨询服务电话:0553-2533663
电子邮箱:wwfgw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