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年度发展计划规划】高沟镇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高沟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过去一年,面对新形势下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勇于争先创优,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圆满实现主要预期目标。全年完成税收收入5.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亿元;工业产值136.65亿元,同比增长6.5%;商贸销售额6.67亿元,同比增长18%;商业零售额2.08亿元,同比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26.29亿元,同比增长28%。评为2024年度无为市招商引资、“最濡意”为企服务、信访维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单位。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税收收入5.5亿元,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亿元,增长7%以上;工业产值160亿元,增长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15%左右;招商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8个;服务业营业收入6亿元,增长70%以上;商贸销售额7.5亿元,增长15%以上;建筑业产值7亿元,增长10%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个、重点小巨人企业1个、省专精特新企业10个。
(一)实施“电缆产业焕新”行动
——防范化解“互联互保”要有新进展。变“旁观人”为“局内人”,变“被动干”为“主动干”,积极参与财政、银行、担保公司等全链条、全周期活动,共同协商风险化解方案,帮助白名单企业进行担保关系置换,助力白名单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目前已成功化解1.98亿元工行不良资产包,为联保互保企业松绑解压,力争2025年首批7家白名单企业担保置换全部化解,下一步将依据“1+6”化解方案,按照“一行一策”“一圈一案”推动联保互保彻底解套。
——内联外引“共享智造”要有新突破。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布局,谋划招引一批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的优质项目和储备项目,推动供应链、产业链提升。依托楚江高导,链接本土电缆企业,组建联盟工厂,降低成本,释放产能,扩大供给。推动安徽中宝电缆有限公司与湖南湘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安徽亿联新材料有限公司,新上年产5万吨圆铜线项目,预计年产值突破10亿元。对接凯波特材、太湖远大,推进“高端材料”协同创新联合体项目落地。
——要素保障“政策加持”要有新支撑。针对新春大走访活动摸排的企业发展要素制约问题,精准施策,全力破解。破解融资难:争取市政府支持,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代跑代办,力争协调金融银行机构增加10亿元授信额度。破解用地难:采取一地一案、一地一策,形成“三单四定”加以推进。对供而未用的18宗存量土地加大招引盘活力度,对批而未供的5宗150亩土地寻找意向业主挂牌出让;对已批已供不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3宗194亩土地和现有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6宗低效建设用地以腾退复垦的方式实现等量增补,腾退指标重点用于解决历史遗留的标地漂移、批而未供、征而未批、空间规整等方面痛点难点问题;对于办理农转但未办征收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的1宗土地采取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方式加以利用盘活,对长期闲置倒闭的江淮、超飞、新复兴地块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至少盘活1宗作为20亿元以上项目的发展用地。破解用能难:全面摸排清理26家停产倒闭企业,预计可等量置换VOC排放指标7.8吨,用于解决新上项目环境容量指标;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改,通过设备更新释放部分指标,优先保证本企业新上项目。破解用工难:举办用工招聘会,帮助企业招工300人,协调教育局和电缆工业学校,外请专业教师和乡土教授,组织开展工人短期培训,用于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推动芜湖电缆工业学校与芜湖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为电缆企业组建高职订单班,长期培养较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破解政策扶持难:持续走访调研企业,摸清企业诉求,解决原财政体系分配不合理问题,专题提请市政府切块保障招商引资未兑现奖补资金,打造诚信政府。
——设备更新“降本增效”要有新动能。全程参与企业“智改数转”,全面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分层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电线电缆企业实现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精益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持续对接市工信局和发改委争取上级政策奖补资金,协助华上、华能、华宇、华菱、尚纬等13家企业申报中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改造项目计划投资资金1.83亿元,全力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立项、环评、能评、安评、规划、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确保成熟一个,申报一个。
(二)实施“双招双引提升”行动
——盘活存量资源。聚焦下剩16.02万平方米厂房、1716亩闲置资产盘活,确保企业“腾笼换鸟”有的放矢。盘活高沟、新宇、长风、贝特、神州、慧艺、老复兴、濡洲和养老中心低效用地和闲置资产。依法处置浦马电气、农民工创业园权属纠纷问题,引入优质企业,实现效益提升。
——调整招商模式。创新招商方式,延伸招商网络,聚焦产业链条持续推进以会招商、以商招商、专班招商、驻点招商、靶向招商,依托省、市线缆协会和电缆检测中心等平台,强化与外地行业商协会联系。对接宁晋、宜兴、吴江电信电缆产业基地,组建2个招商专班,由镇党政班子成员轮流带队,派出驻点开展“敲门行动”“遍访行动”,提高线索质量和拜访效果。
——优化考核机制。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务实导向,重点考核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对线索摸排条数、回访次数、项目落地个数,实行正向加分激励;聚焦乡贤资源摸排实效,村级仍未摸排到位,后被市、镇掌握的乡贤资源信息,实行反向扣分,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充分挖掘乡贤资源优势。
(三)实施“项目攻坚提质”行动
——谋深做实政府性投资项目。续建项目提速增效。全力推进大堤内污水综合治理项目、上九连圩灌区治理项目、骆家套和蟹子湖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保障甘浙线80万伏特高压项目施工,加快水源地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确保按期竣工,早日发挥工程效益。新建项目超前谋划。谋划石板隆兴洲灌区治理项目、石板隆兴洲一级圩垸堤防加固等水利项目;全力争取道路“大中修”项目,实现全域“四纵四横”主干路网“白改黑”全覆盖;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全力争取沿江污水厂网河湖一体化综合治理特别国债项目,尽快启动实施大堤外污水管网项目,早日实现镇域污水收集处理一体化。申报专项债项目支持,加快实施龙庵集镇学苑路、友谊路、胜利路等市政道路白改黑项目,提升改造龙庵集镇法治广场、居民休闲广场,“星光大道”辅道工程,进一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提升集镇服务功能。
——集中攻坚产业项目。以“项目建设”打头阵,推动新购地企业空地新建、已落地企业二期扩建、暂租户企业购债增建、执行户企业法拍改建,在全镇掀起项目建设热潮。18个闲置资产处置类重点项目,由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挂帅,组建专班,梳理问题,分解任务,挂图作战,高位推动,全力攻坚,做到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力争全年实现腾笼换鸟招商项目10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
(四)实施“港口经济服务保障”行动
——坚持规划先行。围绕10月底开工目标,配合做好港口园区产业规划和集疏运规划,规划起步区面积330亩,远期规划2000亩。
——坚持协同配合。成立工作专班,全力配合市直部门,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区内土地报批、土地性质调整等工作。
——坚持项目招引。将港口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招引工作重点方向,围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仓储、包装等行业招引项目落地,进一步优化镇域经济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坚持征拆兜底。目前已完成起步区范围内前期摸底登记、附属物丈量等相关工作,2025年10月底前可完成征拆任务,后期全力配合水上加油站迁移工作。
(五)实施“农业规模集聚提效”行动
——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隆兴洲大道为主轴,深度谋划一个规划面积达2平方公里,集育种、种养、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文旅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园区;以经果林和蔬菜作为主导产业,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果蔬产业的集群化集聚发展。
——集中流转一片土地。对规划区分散零星土地由所在村进行集中土地流转,按确权确亩确利不确界原则,推动小田改大田和农业标准地改革,为推动农业产业招商提供土地支撑。
——整合实施一批项目。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升农田灌溉、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在前期隆兴洲大道“白改黑”基础上,逐步加强产业园内部及与周边地区道路连接,提升交通运输和物流转运能力;聚焦仓储烘干设施、冷链物流中心和产地初加工基地等方向,适时争取专项债券、特别国债及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支持,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升产业集聚效益。
——导入一批经营主体。持续扶持紫约农业、云中生态、程嫂食品等本地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农业技术改造补贴,巩固现有农业主体;瞄准农产品深加工、电商物流等领域头部企业,围绕上下游农业产业链招商,定制“用地保障+税收优惠”政策包,招引知名龙头企业;梯度培育经营主体体系,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链。
(六)实施“为企服务效率提升”行动
——高位统筹强联动。坚持“一把手领衔+班子包保企业”机制,定期召开“电缆产业链政企恳谈会”,加强与市资规、供电、环保等职能部门对接,面对面解决用地审批、能耗指标等共性诉求。常态开展“为企服务大走访”行动,党政班子成员全员包保92家规上企业,通过“周走访、月调度”动态收集融资续贷、用工缺口等要素制约问题。针对担保链风险,复制化解华能集团等联保企业资产包经验,全力推动互联互保化解,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专班代跑优服务。升级“电缆企业服务专班”为“金牌代跑代办团”,梳理立项备案、用地预审、环评验收、方案评审、规划办证等高频审批事项,深入对接行政审批部门,由“代跑团”人员全程参与办理,帮助企业优化“最多跑一次”服务,变企业少跑腿为数据多跑路,切实提高为企服务效率。
——闭环销号提质效。构建“三色三单”全周期闭环销号管控体系,确保“一个企业诉求、一套班子推进、一抓到底解决”。绿色清单即时办:政策咨询、产值上报等简易诉求,专班人员24小时内现场办结;黄色清单协同办:用工短缺、用地矛盾等复杂问题,启动“专班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限时协调办结;红色清单提级办:化解联保互保、历史遗留问题等重大事项,提级至市级层面寻求帮助,实行“一事一议”顶格协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