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计划
一、2024年工作总结
1.项目攻坚成果显著。投资增速继续回升。落实市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行动,聚焦“五个一批”目标,掀起项目建设热潮。攻坚期间全市新增亿元以上签约项目44个,新开工(纳统)亿元以上项目42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34个,按周开展项目调度,给市委市政府送阅工作简报20期。全年完成固投250.52亿元,同比增长3.6%。省市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列入省重点计划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245.05亿元,全年省重点项目开工率达100%,竣工率达100%,投资完成率达100%,转化率达100%。列入芜湖市重点调度项目共65个,总投资492.5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1.75亿元。全年开工率和竣工率达100%,投资完成率达115%。参加省开工动员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共21个项目,总投资215.34亿元,全年开工纳统率达100%。项目谋划扎实有力。着眼长远,强化系统观念,提升项目谋划与储备质量。邀请高水平第三方机构指导,增强工作科学性和专业性。“两重”、地方政府专项债及中央预算内等项目争取资金17.6亿元,位于芜湖市各县区前列,其中“两重”项目及中央预算内项目争取资金8.1亿元,资金份额居芜湖市第一。
2.服务业回升向好。复苏势头强劲。全市全年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95亿元,同比增长4.1%。占比显著回升。贡献率提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较去年同期回升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9%,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营收大幅增长。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9亿元,增长50.3%;重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收12.06亿元,增长64.3%,其中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0.6亿元,增长63.1%。企业稳步入库。扎实推进服务业“内培外引”工作,全年新增重点服务业企业21家,其中新入规服务业企业16家、新入省平台企业5家。
3.区域发展深入落实。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与溧阳经济开发区、平湖经济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在第11届中国国际线缆及线材展览会上举办无为分论坛活动;参加2024首届河蟹产业(上海)博览会并开展第三届无为螃蟹品牌推介活动;在市人民医院举行“梅举教授名医工作室”签约揭牌仪式暨义诊活动;举办“投资无为行”走进苏州活动,活动中签约项目4个,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涉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今年以来,新签约沪苏浙项目36个,总投资106.69亿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发展。作为芜湖市唯一进入合肥都市圈的县(市、区),起草合肥都市圈发展战略相关合作框架协议,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前往合肥参与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秘书处集中办公,争取更多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成功举办2024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挑战赛安徽赛区比赛。
4.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转型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等措施,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在十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考核工作中,特种电缆荣获B档次750万元、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获C档次250万元。彰显领域发展成效。特种电缆、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楚江年产6万吨铜导体材料高值化利用项目获得国家超长期国债2180万元支持,占该领域芜湖市获批金额的三分之二。建强产业发展载体。积极协调推进开发区调区扩区以及新一轮主导产业优化调整工作,目前已获省政府批复同意调区批复,主导产业变更也已通过部门联审。深度推进军民融合。无为市特种电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成功获批,1家企业获军民融合民参军项目补助23万元。推荐2家地方优势企业申报装备承制单位资格,1家已成功获证;推荐2家地方优势企业申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备案;组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验收。
5.绿色发展持续发力。聚焦能耗双控。制定了《无为市2024年能耗强度控制工作方案》,严格实行规上工业能耗总量和强度“一挂双控”管理,下达重点用能企业能耗限额任务,按月实行预警调控,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预警调控,完成全年单位能耗下降任务。其中,前三季度我市GDP单耗同比下降8.1%,下降幅度居芜湖市第二位,获芜湖市肯定。聚焦风电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风电建设,加强风电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绿色开发,科学发展。截止目前,全市集中式风电光伏装机容量71.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36.99万千瓦,合计总装机容量达到108.29万千瓦,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6.民生实事宣传有效。无为政府网站民生工作专栏发布民生实事相关动态信息300条,我委会同各牵头部门制作民生实事政策解读9期,对50项民生政策具体内容及咨询方式、服务信息进行详细解读,并联合融媒体中心在无为电视台开设民生实事政策解读专栏,在“无为发布”公众号和视频号上转载宣传政策解读内容及视频。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向推送民生实事宣传视频,增加民生实事曝光量,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2024年我市民生实事知晓率和满意度在芜湖市排名均有大幅提升。
7.其他工作扎实推进。抓牢价格监测。制定出台“一揽子”政策规范非居民管道天然气价格、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核定城镇供水价格,强化公共物业服务收费、公立医院停车场收费、殡葬领域收费、景区收费审批和监审。完成上级指定的油菜籽、棉花成本调查与农资商品、城乡医疗服务以及公共事业等价格监测工作。保障粮食安全。完成县级储备粮6000吨小麦轮换及县级800吨成品粮储备。核销老旧库点杨桥等12个老旧库点。完成3.6万吨高大平房仓项目建设并交付使用,定期调度推进3.4万吨高标准粮仓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政策性粮油库存检查及夏粮收购工作,抓实秋粮收购工作。持续开展粮食储量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企业和库点均按要求整改到位,安全储粮日常管理更加规范。做好国防动员工作。利用“3.1国际民防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和“5.12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共计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成功举办全省“9·18”防空警报统一试鸣活动,并在滨湖小学城北校区组织防空疏散演练,参演人数450余人。坚持“以建为主、以收促建”的指导思想,办理新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设计条件审批2件,办结新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同步修建审批6件,受理新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易地修建申请14项,办理人防工程质量报监手续6个,办理人防工程竣工备案项目8个。落实公共交易管理责任。严格落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标文件编制“二十不准”和招标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2024年前三季度在芜湖市营商环境季度考核指标中连续获得各县区排名第一。
二、2025年重点工作
1.聚焦项目投资支撑作用。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的项目清单,加大推介力度,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认真选取适合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项目,吸引带动民间投资。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发现、培育、招引一批民间投资项目和民营市场主体。进一步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不断充实和完善项目储备库,确保项目储备规模动态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积极谋划政府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专项债券项目。强化项目前期服务,确保尽快开工或投产,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度,坚持闭环管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全年完成总投资260亿元,固投增长4.5%以上。
2.聚焦发展新兴产业。高标准编制无为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推动零部件和后市场协同发展。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发挥弗迪电池龙头企业“链主”优势,重点招引智能座舱、PACK上下游、汽车线束、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等龙头企业落户无为,力争招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10家以上,力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值2025年实现260亿元,产值增长35%。重点培育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特种电缆等细分领域等新兴产业优势细分领域,推动产业要素向优势细分领域内的项目、企业、平台集聚,增强优势细分领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引领力、全球影响力的优势企业。着力打造全省新能源动力电池之都,招引比亚迪全国电池零部件出海集散中心项目落户无为,力争无为新能源动力电池出货量达30GWh以上。
3.聚焦现代服务业发展。推深做实服务业“锻长补短”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内培外引”行动,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力资源产业、现代物流业。力争全年新增重点服务业企业10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增长30%以上。充分释放“东数西算”无为起步区政策效能,加快推进抖音火山引擎长三角(无为)算力中心、中能建东数西算智慧低碳大数据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运营;继续巩固我市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发挥江川、薪众包等企业的平台作用,统筹做好存量企业持续发展和增量企业质效提升;加快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高沟港码头、城乡冷链仓配运智能一体化设施、城郊大仓等项目开工建设。
4.聚焦生态文明和粮食安全建设。一是利用废弃沟塘,协同发展渔光互补集中式光伏,积极拓展户用光伏系统。科学有序推进风电建设,加强风电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绿色开发,科学发展,力争可再生能源装机110万千瓦以上。二是推深做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成立设备更新专班,梳理设备更新项目库,动态更新各领域设备更新政策,印发重点工作清单,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三是持续推动节能降碳工作,鼓励支持经营主体购买省外绿证,在年度任务、“十四五”任务较为紧张时,调度各镇(开发区)重点用能企业绿证购买工作。四是继续做好以储粮安全为重点的“两个安全”管理工作和政策性粮食定期巡查工作,着力提升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安全储粮管理水平
5.聚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动“融圈进群”,抢抓合肥都都市圈发展机遇,打造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桥头堡,建设联结合肥、芜湖双核城市节点城镇。依托合肥、南京都市圈的高校优势,积极对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无为就业创业。积极推动芜湖高沟港公用码头开工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节点。围绕无为螃蟹、小龙虾、蓝莓等特色优质农产品,高标准举办文旅产业推介会,提高无为文旅影响力。持续开展“投资无为行”招商活动,推进腾讯长三角无为算力中心、中联云港算力中心、惠通科技软件服务、中辉华智电能路由器制造、天波科技立式起降无人机制造等重点项目早日落户无为。
6.聚焦“十五五”规划编制。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各项改革要求,充分认识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及《纲要》。准确把握无为发展基础、特色优势、短板弱项,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谋划推动更多“三个重大”纳入上位规划。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的政治行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芜湖市委工作要求在无为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