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01-16 16:04信息来源: 无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阅读次数: 字体:【  

2022年,在上级经信、科技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无为市经信局(科技局)切实履行工业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职责,自我加压,积极进取,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运行稳步增长。一是工业指标监测加强经济运行日常指导监测,今年全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654.1亿元,同比增长23.1%,实现工业增加值增幅12.0%,高于芜湖市平均5.4个百分点,居第四位。二是推进“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持续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动态优选20家优势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定制扶持,聚集政策资源,重点扶优扶强20强工业领军企业,打造产业、行业龙头。开展2021年度领军企业培育工程企业指标考核、奖补测算工作(500万元),开展2022年度20强企业评选、2021年专项扶持政策修订。目前,已形成书面报告,拟提请市政府领导审阅。三是开展“小升规”企业培育。按照芜湖市新增规上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大力开展个转企、小升规行动。自年初建立2022年度规上企业培育库,逐月完善培育库信息,更新在库企业信息数据,在库企业69家。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256家,较上年末净增33家。四是兑现涉企政策。截至目前,已兑付芜湖市新增规上工业奖补38户,共760万元。正在审核中,芜湖市上台阶竞赛奖补7户,共240万元;一季度芜湖市“开门红”,预计29户,共147万元。

(二)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一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安徽国电电缆股份有限公司15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重新认定。新亚特电缆科技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被新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14家,较上年度增长22.5%,位居全省县(市)级前列。2022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3家,宝丰机械等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芜湖市“雏鹰企业”。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安徽工程大学、长三角信息智能研究院等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对接高校院所专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32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5个。积极推荐凌宇电缆等8家企业申报省科技进步奖。省科技成果登记突破200项,预计全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3.6亿。三是争取科研类计划项目。2022年截至目前共申报各类科技攻关项目40余项。华宇电缆的“深海潜航器用线缆材料‘双密’技术研发”和鼎汉轨道交通的“机车电缆用无卤阻燃聚烯烃弹性体关键技术研发”获2022年度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获支持经费500万元。安徽荣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紫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获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争取市级财政资金385万元同比增长285%华菱电缆集团实施的“安徽G60交通用无线传能高频电缆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尚纬电缆实施的“特高压电抗器用低偏差扁形换位导线开发及产业化”获市科技重大项目支持,获支持经费1240万元。四是加强人才招引。今年已招引了青岛科技大学雷清泉院士的“深海装备用线缆双密技术关键材料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4支人才团队来无为创新创业。推荐以北京交通大学王喜富教授为领军人的“互联网+电缆产业智慧供应链大数据服务平台”项目申报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争取省扶持资金五是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2022年度科技特派员选派,目前选派科技特派员164人,其中县级137人,芜湖市级31人(4人同时兼任市级、县级特派员),同时招录了39名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初步实现了全市262个村、涉农社区科技服务全覆盖。2022年新备案有为米业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建无为市水产产业省级科技特派团,依托合肥工业大学、省农科院土壤所建设了2家省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

(三)完善为企服务范围。一是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申报。2022年,我市新增国家“小巨人”企业5家、冠军企业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5家企业获得2022年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220万元,4家重点“小巨人”企业获2022年国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672万元,12家企业获芜湖市新型工业化资金156万元。二是建立“惠企通”平台。“惠企通”服务平台“两库三平台”核心功能已投入使用。目前已发布政策文件42份,政策条款173项,通过平台交办问题58件,已办结12件。三是成立“企业联合会”。成立了无为市企业联合会,第一批入会企业118家。2022年,企业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已召开2期会议,协调处理华星电缆、楚江新材等企业问题5件四是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荐国电电缆、东隆家纺和梁龙、刘正林获得20202021年度芜湖市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称号。

(四)提升数字化水平。一是5G基站建设。2022年新建并开通5G基站270个,完成市下达任务率122.7%,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规范通信铁塔建设项目选址审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规范了通信铁塔建设项目选址审核工作流程。二是打造互联网示范标杆企业。积极培育无为电线电缆行业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企业,选定全市9家企业作为示范企业重点培育,目前已有4家企业完成全部数字化改造相应模块;推动宇测电缆有限公司打造以电线电缆行业产品质量追溯(Ecode码)体系为基础的安徽及中部地区电线电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平台已签约30家电线电缆企业,投资600万设备机房等已建设完成正式投入使用推动华宇电缆公司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电线电缆领域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互通业内样板并推进复制今年与青岛卡奥斯芜湖海集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各类软、硬件累计投入500余万元。

(五)加强技术改造。一是技术改造投资。2022年1-12月,无为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57.9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增幅98.2%。二是申报称号类项目。2022年指导三只松鼠成功申报省级数字化车间,鑫海成功申报芜湖市级智能工厂,弗迪、华上、华菱3家企业成功申报芜湖级数字化车间;华上成功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华能电缆、磊达水泥、华菱电缆3家企业成功申报芜湖市级绿色工厂;组织渡江等企业申报省级新产品,前三批次成功认定8个省级新产品;徽氏新材料溶胀胶带成功获得省首批次新材料认定;今年成功申报了制造强省奖补生产线改造设备补助等项目5项,合计金额446.4万元。三是兑换上级资金。2022年通过芜湖市惠企网上超市兑现省级数字化车间配套奖补20万元;安徽贝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体外诊断配套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等37个项目列入2021年度芜湖市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奖补项目库(第一、二、三批),奖补金额合计2703.98万元

(六)推动改革发展。一是推行“百分之一”工作法。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围绕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等企业利润影响因素,督促各工作组已开展分类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深入剖析影响利润率提升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找准问题症结,对标一流,找差距、查不足,借鉴好经验、好做法,从政府层面提出实质性地优化解决措施。2022年规上企业营收利润率为8.3%,较同期3.5%,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营业收入总额616.3亿元,同比增长26.5%,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9亿元,同比增长197.0%。。二是落实“亩均论英雄”改革。贯彻落实省、芜湖市“亩均论英雄”改革决策部署,组织召开全市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动员大会,牵头制定《无为市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厂房实施方案》,正在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推动实施规上企业和5亩以上规下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开展数据采集汇总,进行指标汇算和综合定档,形成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报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动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清理和“亩均贷”相关工作。

二、2023年重点任务

我局认真谋划2023年工作计划,将围绕“惠企”“活企”“助企”“保企”实施下一年度工作,全力完成目标。

一、做好政策惠企优化培育。一是围绕规上企业培育任务目标分解,加强与载体单位联系沟通,争取目标企业按时间节点入库,不断完善规上企业培育库,针对在库企业认真做好业务培训、政策宣传和申报指导等工作,每月及时更新规上企业培育库信息,重点推进企业入库。加强与统计部门沟通,做到企业退出有序,确保工业经济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二是加强专精特新项目库企业筛选,做好政策宣传,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小巨人企业”的成长路径,支持双创团队成长,强化企业精准招引,加强企业引导,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种子库,分层次做好企业培育的指导工作。三是加快已在库技改投资项目投资进度,积极对接指导技改新项目进入技改项目库。四是持续抓好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华宇电缆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华宇电缆利用企业多年行业经验和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与海云智造产品结合打磨出适合于线缆行业的专用版本,助力区域性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

二、做优环境活企纾困解难。积极谋划23年度资金争取项目,做好前期申报摸底工作,全力争取项目奖补扶持资金;利用好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对于企业长期难解决的问题,及时提请企业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协调解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动员支持无为市企业联合会组织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活动,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宣传报道;发挥绿色示范引领,发挥现有绿色工厂的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全市企业进行绿色化转型,2023年计划组织尚纬等企业申报省级绿色工厂。继续开展节能诊断进企业,帮助企业发现用能问题,挖掘节能潜力,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五个一百”工作。选择海创、华能医用橡胶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项目和产品,列入省推介目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引进先进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节能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示范。持续做好属地“五个一百”专项行动跟踪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开展“亩均论英雄”工作。持续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和5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数据采集定档工作,对接上级部门,根据企业亩均效益评价结果,依法依规制定实施我市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协调推动“亩均贷”加速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治理的模式,协调加快对接芜湖市亩均评价数据平台,搭建我市子平台,提升评价工作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三、做好服务助企精准帮扶。一是加强部门协同,强化上下联动,确保“1%工作法”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根据重点工业企业成本监测表,实施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协调解决企业在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最大程度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二是利用好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组建“惠企通”平台线下服务团队,引导中介机构入驻,出台构建数字化企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改进升级惠企通平台与皖事通实现共用账户体系,构建线上线下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优化企业家培训,分类、分层次精准开展针对性培训,做到面上覆盖、线上深入、点上精准。发挥市企联社会服务作用,从新生代、高管、中层骨干等方面构建梯度化培训体系,按班培养,设立新生代创业企业家、卓越企业家、高管等专题班,小班教学,定期开展培训。设立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等来无授课。组织省外、省内、市内考察参访活动,开拓视野、促进企业家内部交流。

四、做好人才保企“两强一增”一是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的招引和扶持。按照“项目引才、平台聚才、载体育才、机制留才”的思路,进一步深化项目、人才、平台、载体一体化建设。开展无为籍人才“凤还巢”行动,柔性引进人才等人才引进行动。围绕电线电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招引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成熟,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无创新创业。建立一个多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投资、服务工作体系。每年招引、扶持3-4支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无创新创业。二是深化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参加芜湖市科技要素对接会和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举办无为市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产学研对接会,围绕电线电缆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产学研深度发展。谋划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利用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G60科创走廊发展机会,结合无为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加强与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大院大所的合作。积极开展创新要素对接,促进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科研项目在无为市集聚。加快创新平台及载体建设支持东隆羽绒与安徽工程大学组建家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谋划组建比亚迪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紫约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加大科技孵化器建设力度,推进贝驰孵化器成为省级企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主体设计装修工作,推动创新园区尽快投产使用。三是认真实施全市“高企倍增计划”。以“科升高”“规进高”“招引高”为主要抓手,设立高企培育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组建申报梯队,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确保突破130家,圆满完成高企倍增计划任务,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达到150家。争取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实现双倍增。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争取2023每镇一个工作站、每村一个工作室。依托各类科研院所、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一批省级、市级科技特派团,谋划开展无为市本级科技特派团建设,争取2023年全市20个镇科技特派团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