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人才工作2023年度上半年总结及下半年计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部署,无为市经信局(科技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落实,全力做好人才工作,助力无为市域创新经济发展。现将2023年度上半年人才工作落实情况及下半年计划总结如下。
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1.人才引进培育情况。2023年积极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跟进团队落地服务工作。前往江苏、深圳等地拜访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具体招引开展情况:一是对接湖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李勇教授团队,计划与安徽数聚云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相关项目;二是对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计划与安徽胜道食品有限公司开展食品研发项目;三是对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何海勇,计划合作开展新材料技术研发、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技术设备研制等,目前已注册无为碳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人才载体平台建设情况。全面推进无为市开发区孵化器建设,争取申报芜湖市级科技孵化器,集聚各类优质要素资源,为无为市提供人才供给、科技成果转化等。目前一期科技孵化器项目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3月份施工单位已进场,计划2023年7月竣工。下一步将按照时间节点推进项目装修工程,实现一期项目尽快投产使用。二期双创中心建设项目已通过设计方案评审,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项目专项债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计划2023年8月施工,尽快开展施工建设,预计2025年2月竣工。
3.技术合同成交额情况。无为市经信局(科技局)紧抓科技合同登记动员工作,通过线上科技工作群、电话联络企业,线下深入园区企业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对开展科技技术合作的相关企业进行全面动员登记。前往弗迪、楚江等重点研发领域企业,宣介科技合同登记的重要意义,指导企业登记合同信息,确保科技合同应登尽登。2023年上半年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额12.67亿元,为市域整体科技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注入活力。
4.人才工作宣传情况。2023年上半年,无为市经信局(科技局)积极开展人才宣传活动,为人才工作开展打开局面。2023年2月,无为市经信局(科技局)组织20多家重点相关企业、企业联合会的经营管理人才,前往合肥开展卓越企业家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班。培训班精心设计课程,优选访问企业,以开拓思维促进企业人才成长。积极举办紫云英人才日系列活动暨安徽工程大学博士专家团无为行活动,邀请安徽工程大学近20名博士、专家莅临无为市,加强校企人才联络,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
5.高层次人才团队政策兑现情况。2022年度无为市经信局(科技局)招引了4支人才团队,截至目前城投公司未提交投委会上会研究。下一步积极对接城投公司等相关单位尽快提交投委会研究,加大投资扶持力度,进一步吸引人才来无创新创业。
二、工作亮点
1.建设创新型城市,成功入围国家级创新型县市。
无为市高度重视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申报工作,积极开展建设方案申报,于2023年3月成功通过申报答辩,入围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名单。2023年6月入围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申报名单,目前正在全力申报,争取入选2023年“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为无为市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科技氛围。
2.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创新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托线上线下双渠道宣介科创政策,及时通知指导企业申报芜湖市科技创新政策。2023年6月开始芜湖市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工作,截至目前,已申报审核涉及第一批次54项奖补项目,奖补资金1197万元。下一步将持续审核兑现第二批次奖补项目,激发企业人才创新动力。
3.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助力市域创新能力再提升。
以“科(科技型中小企业)升高”“规(规上企业)进高”为主要抓手,设立高企培育库,组建申报梯队。2023年上半年,全市进入高企培育库企业90家,其中通过省级培育的22家。切实做到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实现梯次发展。2023年第一批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第二批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家,创新力量不断增强。
三、主要做法
1.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发展体系。
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认识,抢抓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形成齐心协力抓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刚性制度。
2.坚持人才为先,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的招引。
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树立“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并重”的理念,积极“借智引智”。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留人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才尽其用。
3.加大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核心,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建立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培育库,重点提升企业的创新意识、人才意识。
四、存在问题
1.创新驱动支撑能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够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各类园区载体建设较为滞后,承载能力弱,对高尖端项目缺乏吸引力。
2.产学研合作程度不深。。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层次还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缺少战略性合作,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较低,与企业的合作力度明显不够。
3.人才引进吸引力不强。客观方面:我市商贸服务、文化生活设施与周边城市相比都处于弱势地位,主观方面:一是已有的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强。二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五、工作打算
1. 完善人才载体建设。加强与无为经济开发区的对接联络,实时聚焦推进无为市创新园区建设,争取实现科技创新孵化期项目尽快投产使用,助力市域人才创新发展提供载体支撑。积极谋划大健康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和电线电缆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为无为市人才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2.健全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和G60科创走廊区域的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产学研合作,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30项以上。
3.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的招引和扶持。进一步深化项目、人才、平台、载体一体化建设,开展柔性引进人才工作,加强外出人才联络对接和招引,围绕电线电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争取招引6-8支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无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