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信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市经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先后荣获2022年度全省制造业“十强十快”县(市);2022年度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中位列一类县(市、区)前九位;顺利通过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验收;2022年全省科技先进县(市);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2023年全省首批“亩均论英雄”改革金融服务试点县(市、区)、开发区名单;省科技厅颁发的先进单位等殊荣。现将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24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稳中求进、真抓实干,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1.工业经济稳中向好。2023年,全市新增规上企业41家,截至目前已有29家成功入库。预计今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达69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5%,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将达到12%左右。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488.1亿元,同比增长20.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8.7%,在芜湖市各县区中排名第2。
2.技改投资步伐放缓。2023年1-9月,我市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有所放缓。在库技术改造项目共59个,其中亿元以上技改项目22个,约占全市在库技术改造项目的37%。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8.05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增幅为-45.8%,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8.6亿元,增幅为-20%。此外,1-9月新开工制造业在库项目54个,完成投资20.1亿元,增幅为-35.6%,预计全年完成新开工制造业投资27.6亿元,增幅为-57%。
3.亩均效益改革做深落实。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出台《无为市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厂房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政办〔2023〕3号)、《无为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提升工作方案(2023-2026)》(政办〔2023〕8号)等文件,运用土地、财政、金融等多种手段,推动低效闲置资产盘活工作,切实提升我市规上工业亩均效益水平。截至目前,盘活利用闲置工业厂房67宗(完成率60.9%),总面积约71.1万平方米(完成率57.3%)。完成规上企业和5亩以上规下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参评规上企业236家,亩均税收17.55万元,较上年增长了106.5%。今年8月,无为市已获批全省首批“亩均论英雄”改革金融服务试点县(市、区)。
(二)参谋服务、保障落实,民营经济潜力逐渐释放
1.全心全意做好企业培育工作。积极响应和实施无为市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组织6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重点培育企业进行企业申报工作。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2家(第二批正在申报)。不断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链条,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集群,特别是特种电缆、能源电池等产业。2.尽心尽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通过“惠企通”服务平台收集、办理企业难题,今年以来已办结企业问题68个,当前在办38个。召开企业服务工作联席会议1期,协调问题3件。
3.同心同德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宣传弘扬新时代企业家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和创业精神,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全市营造尊重企业家、优待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推荐华菱、新亚特、华能盛业等分别成功获得安徽省百名优秀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荣誉称号;推荐国电电缆、东隆家纺和梁龙、刘正林获评2020一2021年度芜湖市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称号,推荐楚江新材料、弗迪电池和黄少成、项旭东分别获评2022年度芜湖市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称号。
(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数字经济活力不断彰显
1.夯实网络建设基础。今年以来,我市5G基站新建267个,累计建成1086个,完成全年基站建设任务,基本实现新建小区、商务楼宇光纤入户全覆盖。同时,5G基站建设向各乡镇行政村延伸,逐步实现全市5G网络全覆盖。
2.争取数字信息化项目。全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实施了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加速我市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的培育和发展。今年以来我市成功创建了2个市级数字化车间(徽氏和新亚特),并指导申报了我市首家省级智能工厂鑫海;成功创建绿色工厂4家,其中省级1家(楚江),市级3家(弗迪、鑫海、楚江);成功认定省级新产品7个。成功指导“三只松鼠示范工厂智能演示走廊”入选安徽省第九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博洛克“数字货运系统V1.0”入选安徽省第十一批信息消费创新产品和2023年安徽省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软件服务包采用软件产品。
3.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无为市规上工业企业“四化”诊断,特别是在电缆产品光电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数字化升级。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现场诊断并出具报告和解决方案,已完成5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改造计划,目前数字化转型正在稳定推进中。2023年指导企业申报芜湖市技术改造项目奖补,安徽鑫海高导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绿色智能制造高精高导铜基材料等34个项目申报芜湖市技术改造项目奖补,拟兑现金额合计3534.21万元;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获得安徽省数字化转型奖补资金500万元;龙联光栅阵列光纤传感智能电缆系统装备正在申报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4.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组织指导华能电缆、华能医用橡胶和国电电缆三家企业分别申报芜湖智造名城政策中“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和“推动企业上云”两个政策,政策拟兑现奖补资金约10.83万元。2022年我市培育了7家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培育企业,2023年申报了1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培育意向企业。
(四)扬长补短、守正出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1.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通过“小升高”“规进高”“招引高”等行动,加速创新型企业集群建设。2023年,32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重新认定,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33家,较上年度增长17.7%;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0家,同比增长77.57%,增速位于芜湖市第1位。此外,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也达到了24.1%,居于芜湖市首位。
2.强化产学研合作。开展优质科创资源对接,加快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院所解题”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推进安徽国电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工程大学合作实施“城市公共设施用第二代B1级中高压电缆隔热防火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并获芜湖市科技重大项目支持;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到无为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目前已新增产学研合作25项,技术合同登记额26.8亿元。
3.大力建设创新平台。围绕电线电缆、羽毛羽绒、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创新需求,积极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共建高端科创平台。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研究院”的思路,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建大健康与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推进安徽省特种电缆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质化运行;推进东隆羽绒与东华大学等合作组建家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华能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为首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
4.加速汇聚科技人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人才平台,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吸引力。结合省、市相关人才招引政策,以“引、育”为重点抓手,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工作,跟进科技团队落地服务工作。今年已招引6支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积极招引海外人才,目前已招引海外人才4名,为无为市域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抓好工业经济增长
1.强化工业运行监测。落实1%工作法,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测,科学研判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发展情况,密切关注与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紧密相关的价格波动、市场波动及行情变动情况,作出预测。协调解决企业在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最大程度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2.筑牢工业经济基础。依托重点企业,围绕特色产业,聚焦突出问题,鼓励企业对标国内国际领军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力争培育省级产品。同时,围绕规上企业培育任务目标分解,不断完善规上企业培育库,认真做好业务培训、政策宣传和申报指导等工作,力争在2024年新入库规上企业4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12%左右。
3.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以亿元以上投资改造项目为重点,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绿色工厂建设,重点培育鑫海、弗迪、华上等企业;指导国信、华塑、远征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定2024年“四化”诊断企业名单,计划为70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诊断服务,推动企业智改数转。
4.加大资源盘活力度。继续开展低效闲置资产盘活工作。完善“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低效闲置房认定标准,完善盘活工作中信息共享、处置推进、分级调度、成果评价等机制。计划在2024年,闲置厂房盘活率达65%,完成面积超60%。
(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1.企业培育。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小巨人企业”的成长路径,以“成长”“招引”“引导”为主要抓手,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种子库,分层次做好企业培育的指导工作。全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把平台、人才、项目、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领军企业围绕产业链主动投资孵化初创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力争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确保突破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达到280家。
2.为企服务。用好“最濡意”为企服务工作制度、企业联席会议制度、“惠企通”平台,加大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主动收集企业的难题,并及时解决,做到事事有回应,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1.推进产业数字化。依托工业互联网、5G、数字软件包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工业企业智造能力提升试点行动,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应用、精益化管理为重点,旨在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2.加快5G基站建设。探索实施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应用,实现全市制造业集聚区5G网络深度覆盖,确保完成年度5G基站建设任务。
3.建设“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推进数字产业化,坚持从应用侧入手,支持从华宇电缆、宇测线缆等企业率先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集聚。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人才招引。开展无为籍人才“凤还巢”、柔性引进人才等人才引进行动。以电线电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招引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成熟,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无创新创业。2024年目标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6支。
2.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和G60科创走廊区域的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30项以上。谋划组建科技大市场,挖掘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实现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要端、高校院所研发端与企业产业端的精准对接。
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升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能力,推动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的规上制造业企业、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清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