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经信局(科技局)2024年新闻发布会
无为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
发布时间:2024年7月19日下午3点30分
发布地点:市政府西三楼会议室
发布单位:无为市工信局
发布人:陈薇 无为市工信局总经济师;
孙彬 无为市工信局科技合作股一级科员
主持人:政务公开办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今天在这里召开“无为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旨在对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工作进行阐释宣传。
一、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我省也相继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出了指导部署。
全面推进无为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省委关于打造自立自强的创新强省、市委关于建成更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部署要求,是无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关键支撑。
二、主要内容
无为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包括五大工程21项具体任务,力争到2025年,无为市创新引领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奋力打造以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部地区样板。
一是实施创新要素集聚工程。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实施“智汇无为人才计划”,推深做实“凤还巢”工程,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引进、培养、激励机制。提升园区承载能级,集聚各类资源加快无为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建设,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合芜蚌地区创新合作。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机制。
二是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积极培育面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研发“两清零”活动,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能够带动产业链技术升级和价值提升的创新型企业群体。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高校院所和行业上下游资源联合科技攻关、横向合作开发,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
三是实施产业创新升级工程。培优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推动电线电缆、羽毛羽绒、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绿色食品等特色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组织开展全市前瞻性技术、“卡脖子”技术、共性技术需求征集,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围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农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农业的应用创新能力。实施服务业“内培外引”专项行动,强化服务业“锻长补短”。
四是实施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深入科技型企业全覆盖走访,常态化开展技术需求收集,进行精准发布、寻找解决方案,形成具有无为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聚焦主导产业,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争创市级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推进无为经济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积极推广“持股孵化”“孵化+创投”等新模式。加快科技大市场发展,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五是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拓宽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加快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全方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完善“一窗受理”服务机制,发挥“惠企通”平台服务功能。建立并完善全社会、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推深做实“百分之一工作法”,开展“最濡意”为企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依托现有资源,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各类培训基地和文化场所等增加科普教育内容。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凝聚各方力量,着力形成各成员单位统筹协作、合力创新的生动局面。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建立无为市创新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调度会。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具体承担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梳理汇总科技相关工作动态进展,督促各成员单位落实调度会议议定事项,保证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优化创新环境。举办双创汇、院士专家行、科技论坛等活动,邀请院士专家话创新、聊发展、绘蓝图、谈协作,打通政校企合作的通道。完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修订《无为县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等科技专项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做法、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等进行系列报道,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宣传推广,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营造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