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教研▪生物|立足课堂提质量,深耕教研促提升——芜湖市高中生物学科城乡区际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在无为一中举行
为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城乡各校教研参与度,9月26日下午,芜湖市高中生物学城乡区际交流教研活动在无为一中举行。县(市)区教研员、高中生物学全体教师共3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芜湖市中学生物学学科指导组成员、芜湖一中教务处副主任孙鹏飞和无为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学生物学教研员袁冕共同主持。
课例展示环节,安徽省无为第一中学施弘扬老师和芜湖市第一中学都娟老师分别展示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导入环节中,施老师立足学生实际,紧密结合教材,以“奥运短跑比赛”视频导入并设问引发学生讨论。都娟老师通过“上课起立”的条件反射、播放“刺激蛙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的视频引入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引入本节微观细胞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均注重通过呈现科学实验成果、表格数据及文字资料等素材来引导学生分析,这对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很有帮助。
施老师的课侧重于让学生对整节课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掌握,教学中导入新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多次利用科学实验和图表引出教学知识,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施老师教学时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解析透彻、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效果显著,清晰把微观的生物学知识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呈现给学生。
都老师的课由大任务阐明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统领,依次展开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得出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同一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活动二中,学生通过图片理解在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外流,形成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分布特点;再播放科学家测定静息电位的视频,体悟科学家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活动三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并通过三个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加深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的理解。在活动四中,学生画图和总结、并小组上台展示和汇报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释本文开头,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微电极,接受左侧刺激后电表出现的两次偏转的原因。再举例说明大多数麻醉药通过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来产生麻醉效果,体验学以致用,培养社会责任。都老师注重问题串设置,关注学生主体地位,链接社会责任,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提升。
集体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阐明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各与会教师对这两节课例进行评议。无为中学邹守烁老师肯定了两位教师的教学亮点,认为施老师课件中图片清晰,重点知识用不同颜色字体凸显;注重教考衔接,强化记忆方法。都老师学案、教具准备充分;善用视频、动画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安师大附中毛增辉老师认为两节课各具特色,施老师的课充分考虑了学情,内容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都老师在教学中以科学史为线索,提供丰富的事实数据及文字资料辅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并引导总结归纳,注重素养提升。无为一中生物教研组组长朱代禄肯定了两位教师的教学亮点,对他们的精彩表现给予了高度赞赏。其他与会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孙鹏飞和袁冕作总结发言。他们一致认为,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备课时要深挖教材和学习专业书籍,课堂教学才能深入浅出,并鼓励大家在常规课的基础上尝试创新,思考如何设置问题串启发学生以及让各环节衔接过渡更自然,真正提高教学实效,这也是开展此次教学研讨的意义之所在。
本次活动是在“三新”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一次有效探索,是培育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实践,极大增强了城乡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相互联系,为县域高中生物学老师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更宽、更高、更新的发展平台。本次活动也得到了无为一中的大力支持,使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无为市高中生物学中心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