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2022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及2023年工作打算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2022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及2023年工作打算通报如下:
一、2022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
2022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宪法宣传、民法典普法,“法润乡村社区”专项行动,实施普法依法治理“一地一品”工程,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 送法暖民企”等重大主题普法活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有力,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法治乡村建设成效明显,普法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形式不断充实,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无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深悟透、务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关键少数”带头学。各级党委(党组)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培训班、专题会学习内容,2022年共开展专题学习70余场。将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党校各类班次,及时督学促学,引导领导干部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关于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实施意见》,对119名政府部门拟任副科级干部进行任前法律法规知识测试,考试合格率达100%;宪法宣传周期间,对376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宪法法律知识测试,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社会层面广泛讲。由市委依法治市办牵头,市教育局、司法局具体负责,按“就近就便”原则,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挑选106余名业务精、责任心强、有宣讲能力的政法干警担任全市133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力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向纵深发展。精准落实芜湖市《关于实施普法依法治理“一地一品”工程的通知》要求,无为市司法局打造“法治文化惠民生”专项品牌,开展法治电影进乡村10场、法治文化作品巡展4场、家门口的说唱普法8场,以更直接、更高效地方式向群众进行“面对面”普法宣传教育,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在潜移默化中向其传授了法律观念和常识,使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更具成效。三是普法责任落实强。2022年,无为市倾力打造一支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队伍,在市本级政法机关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各镇、各单位逐步延伸,实现普法责任主体从“一家独唱”到“百家齐鸣”的精准转变。11月下旬,无为市法宣办先后对市监局、卫健委、应急管理局、教育局等12家单位,结合“法润乡村社区”专项行动,对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情况进行专项督察。督察工作分四组同步进行,通过查看资料、听取汇报、开展座谈等方式进行。,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督察组现场出具整改意见单,要求限期整改,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
(二)聚焦节点、扎实开展主题普法活动
市法宣办以清单形式列出了全市“八五”普法规划的76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全年重要法律法规的实施日、纪念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时间节点的普法宣传任务。一是聚焦重点内容。围绕民法典、反有组织犯罪法、反邪教、宪法各类重点内容开展普法宣传,充分利用横幅、展板、电子屏、宣传单以及线上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让法治宣传范围广覆盖、效果最大化。2022年的12·4宪法宣传周,我们通过“一次人大调研”“二类知识竞赛”“三次宪法进书房”“四篇优秀征文”“五次座谈会”“六场专项行动”“七进宪法教育”等活动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掀起全民学法新高潮。二是聚焦法治宣讲。2021年年底—2022年3月,开展“法润无为·百场法治宣讲进基层”专项活动,由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主要负责人、政法干警及热心普法事业的优秀律师代表、青年普法志愿者等40人组成宣讲团,在全市举办法治宣讲课百余场,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满意度。三是聚焦时间节点。2022年无为市司法局成立了一支“法治清风润无为”蓝马甲普法志愿者队伍,结合“三八妇女维权月”“3.15”国际消费者保护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蓝马甲普法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开展各类专题活动,截止目前,开展民法典、安全生产、反电诈等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90余场,受众人数超1.8万人次,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筑牢屏障、全面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一是动态管理法治示范村。2022年泥汊镇日新村荣获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福渡镇石碑村等10个村(社区)荣获安徽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完成对芜湖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工作,截止目前共有2个国家级、24个省级、68个芜湖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助力法治乡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二是认定培养“法律明白人”。在全市20个镇、276个村(社区)开展“法律明白人”认定,将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村民小组长、驻村干部等4类人作为“法律明白人”重点培养对象,截至目前,共培养法律明白人3179名,实现了全市二分之一以上村民小组至少1名“法律明白人”的目标,为基层法治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三是全面铺开公共法律服务。市司法局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0个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76个村(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每个场所设立标牌、服务热线、办公设备,中心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工作站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将105名律师配备到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2022年共提供法律咨询6837次,出具法律意见书95份,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86场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35起,协助处理信访21件,全力提升法治建设质效。
(四)营造氛围、做优做强法治文化建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用法治文化浸润心田、滋养社会,引导人们增强力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做美传统普法阵地。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依托,积极打造“小、精、近”的便民普法宣传阵地,构建15分钟“普法便民服务圈”;将宪法、民法典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融入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一条街等阵地中,让“休闲娱乐”与“学法知法”无缝衔接;实现镇、村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治教育室全覆盖,让美丽乡村处处见“法”、人民群众心中有“法”。目前,已建成5个法治公园,26个法治文化广场,67个法治宣传栏,90面法治宣传墙(廊),276个法律图书角,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有1个法治文化阵地。二是做优新媒体应用。扩展媒体覆盖范围,积极探索智能化、可分享、可互动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推动法治宣传“大”主题“微”传播。充分利用司法行政微信群、“无为司法”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开展指尖上的“微普法”, 及时发布热点普法信息,截止目前共推送普法文章、信息、案例达500余条。三是做实法治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普法品牌“法治文化惠民生”,项目内容包括“影法同行·法治电影进乡村”、法治文化作品展以及“家门口说唱普法”。2022年,开展法治电影进乡村10场,惠及群众1000余人,发放普法宣传品6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30余次; 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展4场,分别在书院、法治文化广场、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受众达150多人;开展大鼓书说唱普法8次,由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安徽省乡村文化带头人谢义泉老师进行表演,铿锵有力的鼓板节奏、惟妙惟肖的表演、通俗易懂的唱词,唱出了无为普法好声音。
二、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提升群众对普法工作的满意度、围绕做好“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等重点任务开展工作。
(一)突出重点内容的普法宣传。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络“七进”活动走深走实。开展宪法宣传,组织开展2023年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活动。广泛开展民法典、国家安全相关法律、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
(二)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四大行动。一是开展畅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行动。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新要求新期待,转变普法理念、改进普法方式、加强普法服务,推动普法为民、亲民、便民、惠民、近民,有效畅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二是开展芜湖长江法治文化长廊无为片区建设行动。2023年,重点在长江干流沿线建设地方特色浓郁、长江大保护主题鲜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富有宣传和教育功能的长江保护、禁捕宣传等法治文化示范基地。三是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广泛开展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通过三年的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占全市村(社区)总数70%以上。四是开展“蓝马甲”普法志愿队伍提升年行动。整合全市普法志愿者资源,搭建普法志愿服务平台,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法治文化传播、法律维权服务等志愿服务,为平安无为创建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建设以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民主法治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乡村法治文化体验线路,绘制无为市法治文化地图。开展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展播展示、宣传普及工作。深化“普法进书房”活动,推动普法进书房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普法平台和载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普法宣传,扩大普法宣传受众面。
(四)做好“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以中期评估为契机,各镇、各单位按照全市“八五”普法规划所确定的内容、任务与要求,以及年度工作任务部署,认真梳理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亮点特色,在自我检查、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总结完善,为完成“八五”普法任务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2022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
2022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宪法宣传、民法典普法,“法润乡村社区”专项行动,实施普法依法治理“一地一品”工程,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 送法暖民企”等重大主题普法活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有力,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法治乡村建设成效明显,普法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形式不断充实,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无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深悟透、务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关键少数”带头学。各级党委(党组)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培训班、专题会学习内容,2022年共开展专题学习70余场。将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党校各类班次,及时督学促学,引导领导干部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关于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实施意见》,对119名政府部门拟任副科级干部进行任前法律法规知识测试,考试合格率达100%;宪法宣传周期间,对376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宪法法律知识测试,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社会层面广泛讲。由市委依法治市办牵头,市教育局、司法局具体负责,按“就近就便”原则,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挑选106余名业务精、责任心强、有宣讲能力的政法干警担任全市133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力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向纵深发展。精准落实芜湖市《关于实施普法依法治理“一地一品”工程的通知》要求,无为市司法局打造“法治文化惠民生”专项品牌,开展法治电影进乡村10场、法治文化作品巡展4场、家门口的说唱普法8场,以更直接、更高效地方式向群众进行“面对面”普法宣传教育,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在潜移默化中向其传授了法律观念和常识,使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更具成效。三是普法责任落实强。2022年,无为市倾力打造一支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蓝马甲”普法志愿服务队伍,在市本级政法机关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各镇、各单位逐步延伸,实现普法责任主体从“一家独唱”到“百家齐鸣”的精准转变。11月下旬,无为市法宣办先后对市监局、卫健委、应急管理局、教育局等12家单位,结合“法润乡村社区”专项行动,对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情况进行专项督察。督察工作分四组同步进行,通过查看资料、听取汇报、开展座谈等方式进行。,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督察组现场出具整改意见单,要求限期整改,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
(二)聚焦节点、扎实开展主题普法活动
市法宣办以清单形式列出了全市“八五”普法规划的76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全年重要法律法规的实施日、纪念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时间节点的普法宣传任务。一是聚焦重点内容。围绕民法典、反有组织犯罪法、反邪教、宪法各类重点内容开展普法宣传,充分利用横幅、展板、电子屏、宣传单以及线上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让法治宣传范围广覆盖、效果最大化。2022年的12·4宪法宣传周,我们通过“一次人大调研”“二类知识竞赛”“三次宪法进书房”“四篇优秀征文”“五次座谈会”“六场专项行动”“七进宪法教育”等活动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掀起全民学法新高潮。二是聚焦法治宣讲。2021年年底—2022年3月,开展“法润无为·百场法治宣讲进基层”专项活动,由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主要负责人、政法干警及热心普法事业的优秀律师代表、青年普法志愿者等40人组成宣讲团,在全市举办法治宣讲课百余场,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满意度。三是聚焦时间节点。2022年无为市司法局成立了一支“法治清风润无为”蓝马甲普法志愿者队伍,结合“三八妇女维权月”“3.15”国际消费者保护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蓝马甲普法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开展各类专题活动,截止目前,开展民法典、安全生产、反电诈等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90余场,受众人数超1.8万人次,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筑牢屏障、全面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一是动态管理法治示范村。2022年泥汊镇日新村荣获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福渡镇石碑村等10个村(社区)荣获安徽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完成对芜湖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工作,截止目前共有2个国家级、24个省级、68个芜湖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助力法治乡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二是认定培养“法律明白人”。在全市20个镇、276个村(社区)开展“法律明白人”认定,将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村民小组长、驻村干部等4类人作为“法律明白人”重点培养对象,截至目前,共培养法律明白人3179名,实现了全市二分之一以上村民小组至少1名“法律明白人”的目标,为基层法治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三是全面铺开公共法律服务。市司法局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0个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76个村(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每个场所设立标牌、服务热线、办公设备,中心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工作站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将105名律师配备到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2022年共提供法律咨询6837次,出具法律意见书95份,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86场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35起,协助处理信访21件,全力提升法治建设质效。
(四)营造氛围、做优做强法治文化建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用法治文化浸润心田、滋养社会,引导人们增强力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做美传统普法阵地。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依托,积极打造“小、精、近”的便民普法宣传阵地,构建15分钟“普法便民服务圈”;将宪法、民法典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融入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一条街等阵地中,让“休闲娱乐”与“学法知法”无缝衔接;实现镇、村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治教育室全覆盖,让美丽乡村处处见“法”、人民群众心中有“法”。目前,已建成5个法治公园,26个法治文化广场,67个法治宣传栏,90面法治宣传墙(廊),276个法律图书角,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有1个法治文化阵地。二是做优新媒体应用。扩展媒体覆盖范围,积极探索智能化、可分享、可互动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推动法治宣传“大”主题“微”传播。充分利用司法行政微信群、“无为司法”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开展指尖上的“微普法”, 及时发布热点普法信息,截止目前共推送普法文章、信息、案例达500余条。三是做实法治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普法品牌“法治文化惠民生”,项目内容包括“影法同行·法治电影进乡村”、法治文化作品展以及“家门口说唱普法”。2022年,开展法治电影进乡村10场,惠及群众1000余人,发放普法宣传品6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30余次; 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展4场,分别在书院、法治文化广场、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受众达150多人;开展大鼓书说唱普法8次,由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安徽省乡村文化带头人谢义泉老师进行表演,铿锵有力的鼓板节奏、惟妙惟肖的表演、通俗易懂的唱词,唱出了无为普法好声音。
二、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提升群众对普法工作的满意度、围绕做好“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等重点任务开展工作。
(一)突出重点内容的普法宣传。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网络“七进”活动走深走实。开展宪法宣传,组织开展2023年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活动。广泛开展民法典、国家安全相关法律、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
(二)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四大行动。一是开展畅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行动。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新要求新期待,转变普法理念、改进普法方式、加强普法服务,推动普法为民、亲民、便民、惠民、近民,有效畅通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二是开展芜湖长江法治文化长廊无为片区建设行动。2023年,重点在长江干流沿线建设地方特色浓郁、长江大保护主题鲜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富有宣传和教育功能的长江保护、禁捕宣传等法治文化示范基地。三是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广泛开展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通过三年的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占全市村(社区)总数70%以上。四是开展“蓝马甲”普法志愿队伍提升年行动。整合全市普法志愿者资源,搭建普法志愿服务平台,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法治文化传播、法律维权服务等志愿服务,为平安无为创建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建设以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民主法治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乡村法治文化体验线路,绘制无为市法治文化地图。开展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展播展示、宣传普及工作。深化“普法进书房”活动,推动普法进书房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普法平台和载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普法宣传,扩大普法宣传受众面。
(四)做好“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以中期评估为契机,各镇、各单位按照全市“八五”普法规划所确定的内容、任务与要求,以及年度工作任务部署,认真梳理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亮点特色,在自我检查、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总结完善,为完成“八五”普法任务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