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第9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徐 成 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立足特色资源,围绕市场需求,持续精准发力,不断夯实一产基础、做优二产品质、释放三产潜能,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功能加快拓展、业态不断涌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已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
一、总体情况
(一)发展基础稳固。2023年无为市实现农业增加值64.46亿元、增长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59元、增长7.9%,农产品加工产值290亿元,同比增长10.5%。2023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5万亩,居全省前列。已形成水产、畜禽、稻米、油菜、水果、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和蓝莓、茶叶、板鸭、螃蟹、小龙虾等农业特色产业,无为市先后荣获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全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中国生态小龙虾之乡等称号。
(二)综合实力强劲。从经营主体规模来看,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2家,其中国家级1家(安徽蓝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省级24家。已有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7个,陡沟、昆山、福渡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全省首个蓝莓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从村集体经济来看, 202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99亿元,村均收入为152.03万元,比去年增长236%。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的村261个,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14个。
(三)一二三产逐步融合。全环节推动农农融合,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林下经济等互补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8万亩,年产值26亿元。全领域推动农工融合,着力推动特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迈进,全市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全要素推动农旅融合,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加快农文旅产业园建设,推动农文旅融合,目前全市已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44个,其中省级示范点4个。全层次推动农商融合,借助电商平台,加快农村电商发展,目前已有50余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特产品经营店开展线上交易,2023年实现销售额28.3亿元。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投资8亿元的无为大地(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成运营,已入驻商家986户。
二、存在问题
(一)一二三产融合不足。农业融合发展层次仍然不高,全市农业企业依旧以一产企业为主,不少农村产业融合企业数量小而散,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农户不能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电子商务基础薄弱,全市拥有螃蟹、小龙虾、蓝莓、莲藕、荸荠、茶叶等多个本地特色优质产业,但并未统一品牌、包装、标识,且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电商的长远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基础有待加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来源以传统的资源资产出租发包、资金入股新型经营主体获得固定利益分红为主,少数村干部缺乏创新精神,还存在“等、要、·靠”的思想。高标准农田建设仍需发力,随着农田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建设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建设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亟需统筹协调解决相应配套资金。职业农民储备不足,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体系不够健全,本地培训师资力量短缺,后期指导扶持跟进不够。
(三)市场营销优势不显。一方面拳头产品不够多、品牌效应不够响,无为市虽已培育“二品一标”农产品105个,但除三只松鼠、蓝田集团、紫约农业等少数企业外,其余企业仍未在同质化竞争中打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无为螃蟹”“无为板鸭”“无为小龙虾”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开展连锁经营,对外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存在问题较多,如螃蟹养殖与加工流通对接不畅,导致很大一部分鲜活螃蟹只能在当地流通,无法打通外地或全国销售网络。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加快粮食安全和多元产业融合。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农田“非粮化”,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55万吨以上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多元特色产业,以与时俱进的角度看待粮食安全、以大食物观格局践行粮食安全。鼓励发展稻渔、稻虾、蟹麦、蟹菜等农业高效种养殖模式,在土地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破解现代农业发展受土地要素制约的困境,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规模载体和区域特色融合。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与“一镇一园”相融合,打造无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各镇资源禀赋,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重点打造开城、陡沟、昆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到2027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增至5个,全力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三)加快“农头工尾”和延拓链条融合。继续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为主线,着力建好“大厨房”、提升“大粮仓”。聚焦螃蟹、龟鳖、小龙虾、板鸭、蓝莓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全国鲜果交易平台,打造蓝莓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抢抓预制菜产业风口,推动蓝田农业、紫约科技等一批多元化、市场化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全链条“双招双引”,加快农业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绿色加工转变步伐。
(四)加快智力引进和科技强农融合。持续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筑牢科技和人才支撑,完善乡村产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壮大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无为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平台优势,充分发挥水稻、水产、果蔬、茶叶等产业联盟作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数字、智慧农业,深化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全力推进科技强农提质增效。力争到2027年“两品一标”总数达到120个以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20个以上,在全省走在前列。
(五)加快文化赋能和品牌农旅融合。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采摘、精品民宿、农事体验、观光度假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尽快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以万年台、三公山、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泊山洞、竹丝湖等为重点和突破口,打造“一廊五线”六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发展。改造提升红色山水涧、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汰农文旅综合体等一批高标准景区,加快渡江第一船纪念碑、戴安澜故居、西九华红色文化书屋等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无为特色品牌。
2024年7月1日
主办单位:无为市农业农村局
负责人:林花勤 联系人:王雨航 电话:0553-6345316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办,市督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