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无为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第107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2-09-06 10:17信息来源: 无为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阅读次数:编辑:陈蓉 字体:【  


欧阳兵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无为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着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数字化以及社会化,切实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有效公共文化阵地,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一)重点推进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博物馆、文化馆新馆、米芾文化公园、戴安澜故居布展等大型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目前完成了博物馆布展工程布展大纲、设计方案和项目概算审核,近期已完成工程招标;文化馆新馆正在进行专项债申请;米芾文化公园正在进行前期商业设施建设;戴安澜故居布展正在优化设计,深入推进。二是推进“15分钟阅读圈”民生工程建设。利用城内社区现有办公用房以及整合社会资源建成一批城市阅读空间,到2025年实现无城14个城内社区全覆盖。2022年我市有4个建设任务,目前已建成1个城市书房——濡须书院和2个社区阅读点,另外1个城市书房——金塔书院预计8月底建成运营。三是我市在凤凰山湿地公园广场建成1个约200平米的“欢乐芜湖 周末剧场”——百姓大舞台,今年将组织12场文艺活动,并对广大市民开放。四是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今年来市级图书馆、文化馆组织开展线上和线下阅读朗诵、文艺演出、展示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40余场。通过“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方式,深入石涧镇、开城镇、陡沟镇、鹤毛镇开展文化结对帮扶20余次。各镇、村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约120场,农家书屋图书流转20余次,开展送戏进万村22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600余场,捐赠图书1600多册,有效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一是坚持实地调查。近年来,成功申报新增黄金塔、戴安澜故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完成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平台录入工作,结合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62处,其中复查99处、新发现63处;国家珍贵文物数量增至25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国家二级文物12件、国家三级文物233件。现有各类文保单位5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据统计我市民间非遗项目300余项。县级以上代表性非遗项目共20项,其中无为鱼灯(灯舞)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无为民歌、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无为板鸭制作技艺、陡岗板龙灯、米芾拜石传说、元巷五彩红灯(灯舞)、横步桥木榨油制作技艺7项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市级非遗有3项;县级非遗9项,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二是坚持宣传展示。近年来,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非遗展览展示、非遗进社区、景区宣传活动100余场。通过宣传挂图、展板和发放资料,向群众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解答群众的咨询,营造良好的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我市文物所举办各类展览教育活动20余场次,参观人数约6万余人次,充分发挥米芾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也提升市民对文物保护意识。

(三)积极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民俗、旅游景观等资源,以镇级节庆活动为依托,打造“春·采茶、夏·赏荷、秋·摘果、冬·舞灯”全市四季节庆文旅品牌活动,将“品味传统、观赏美景、感受文化、体验美宿”相结合,讲好无为文旅故事。结合“中国旅游日”和“欢乐芜湖·体验之都”宣传推介活动,成功举办“梦入昆山”白茶采摘节、“芳华红庙”花海观赏等节庆宣传活动,其中2021年在芜湖市十大旅游集聚区红庙山水涧举办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文艺演出,在开城西九华举办了“农耕新篇·丰收开城”2021年“秋之实”暨农民丰收节活动,在赫店镇陡岗广场举办大地欢乐幸福来——2022年“冬之梦”全市文旅活动,反响强烈。举办第八届“乡韵无为”地方戏曲展演、送戏下乡等各类文旅活动共100余场,有效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做好四级联创,积极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创建西九华4A景区1家,鹤毛万年台和昆山三公山3A景区2家。

(四)公共文化建设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继续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利用无城社区现有办公用房以及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城内社区阅读点全覆盖。打造“15分钟阅读圈”民生工程。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对接,申请文化建设资金,积极推进文化馆新馆、米芾文化公园以及博物馆布展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打造最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让广大群众文化活动有阵地,有保障。继续开展全市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建立项目数据库,完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同时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营销矩阵,讲透“红色七师故事”。进一步挖掘米公祠、黄金塔、戴安澜故居等文化底蕴,赋予旅游景区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非遗民俗文化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