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整合优化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工作汇报
一、无为市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概况
1、自然保护地
无为市境内现有自然保护地3处,分别为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为区域、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无为区域。
2、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省自然资源厅下发的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成果矢量数据,套合国家下发的无为市第三次国土调查行政边界,确定无为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1881.0484公顷。
二、自然保护地管理有关工作
(一)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
1、概况: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无为市西南部,1992年9月经原林业部以林造批字〔1992〕154号文件批准建立。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1200.4公顷,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为管理服务区24.9公顷、核心景观区30.1公顷、一般游憩区1028.4公顷、生态保育区117公顷。
2、勘界立标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场种苗司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级森林公园勘界立标等基础性工作的通知》(场旅函〔2019〕6号)文件精神,2019年10月成立了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勘界立标工作组,制定了勘界立标工作方案,聘请安徽林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围绕公园界限现场踏查勘测、采集数据、内业编制、获取矢量数据,并上报有关单位评审。2019年11—12月,森林公园勘界立标工作组以规划设计单位审定的矢量数据为指导,布置森林公园界碑界桩的栽植地点并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界碑界桩的栽植施工单位,现已栽植到位。目前森林公园勘界立标工作组正对界碑界桩的栽植位置、栽植质量等进行核查,已完成核查30%。
3、整合优化工作:《安徽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6-2025)已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审查通过,规划中明确了森林公园的区域界限、面积、资源现状以及发展规划等内容,暂不需要整合优化。
(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概况: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为市段涉及长江沿岸4个镇,分别是牛埠镇、刘渡镇、姚沟镇和高沟镇,保护区在无为市境内总面积约7316公顷(核心区3679公顷、缓冲区2570公顷、实验区1067公顷),户籍人口数4.2人。其中:陆域面积约4100公顷、水域面积约3216公顷,陆域面积占总面积的56%。保护区内耕地面积1385公顷,住宅用地513公顷,水面480公顷。陆域内存在原住居民和原居民聚集区,其中刘渡镇整个集镇都在保护区范围,土地历史上长期存在生活所必需的小型建筑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农田和耕地,以及土地确权范围内的水面。
2、勘界立标工作: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由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组织开展,我市主要是配合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此项工作。
3、整合优化工作: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为市段涉及长江沿岸牛埠、刘渡、姚沟、高沟等4个镇,其中陆域面积约4100公顷,占保护区无为段总面积的56%,同时刘渡镇整个建制镇都划在保护区范围内,不仅不利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日常管理,而且对保护区范围内原住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亟需调整。
为了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淡水豚保护区的影响,加强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我市提出了“将无为市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17.2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8.25平方公里、缓冲区4.83平方公里、实验区4.20平方公里)调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黑沙洲、天然洲周边长江流域,面积约21.33平方公里(核心区9.86平方公里、缓冲区11.47平方公里)调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方案。
2019年4月,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邀请了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几位国家级评委专家会同无为市人民政府,对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调入芜湖市黑沙洲、天然洲沿江区域的方案进行了探讨,经初步论证,认为该调整方案无论是政策上还是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三)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1、概况: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由沿江的泊湖、武昌湖、菜子湖、破罡湖、白荡湖、枫沙湖和陈瑶湖7个湖泊组成,总面积50332公顷,核心区15822公顷、缓冲区8328公顷、实验区26182公顷。其中枫沙湖有约200公顷水域位于无为市境内,涉及我市牛埠镇。
2、勘界立标工作: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由安庆市负责组织,我市主要是配合安庆市开展此项工作。
3、整合优化工作: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位于安庆市,我市境内仅有200公顷枫沙湖水域,主体水域位于铜陵市,整合优化工作由安庆市及铜陵市组织开展,我市主要是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三、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工作
1、矛盾冲突总体情况:根据省自然资源厅下发的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成果矢量数据,套合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2017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下发1m影像数据等,确定无为市矛盾冲突图斑共计1765个,总面积为2648.8720公顷。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红线矛盾冲突图斑共计493个,总面积为37.8555公顷;现状耕地、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矛盾冲突图斑共计1135个,总面积为605.5455公顷;无为市重点项目、已建设地块及人类活动痕迹矛盾冲突图斑共计137个,总面积为2005.4710公顷。
2、调整建议: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1125号)和《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转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函〔2019〕621号),无为市人民政府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自查,运用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及遥感影像数据,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进行逐图斑比对,找出矛盾冲突图斑和重点项目图斑,并在无为市内选择合适地块调入生态红线,调入面积不低于调出面积。
3、建议调出区域情况:根据矛盾冲突分析,无为市全域矛盾冲突图斑和重点项目图斑共计1765个,总面积为2648.8720公顷,建议将矛盾冲突图斑和重点项目图斑全部调出生态保护红线。
4、建议调入区域情况:无为市全域建议调入生态保护红线图斑共计8个,总面积为3385.6126公顷,其中淡水豚保护核心区1个图斑1213.9115公顷、皖江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1个图斑55.5716公顷、无为市水源保护区2个图斑54.1665公顷、长江水面3个图斑1372.9920公顷、竹丝湖(省级规划湿地公园)1个图斑688.9710公顷。
根据矛盾冲突分析,无为市全域矛盾冲突图斑和重点项目图斑共计1765个,总面积为2648.8720公顷,将矛盾冲突图斑和重点项目图斑全部调出生态保护红线。调入生态保护红线图斑共计8个,总面积为3385.6126公顷。剔除生态保护布局最小要求(50公顷以下)图斑后,调整后的无为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1881.0484公顷,与原红线面积一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作建议
1、根据3月16日召开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亟需迅速推进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芜湖市区域范围整合优化调整工作。
2、管理主体多,且工作交叉。我市三处自然保护地仅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完全坐落在我市境内,保护区管理机构设在我市,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均为部分位于我市境内且保护区直属管理机构均不在我市。其中: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安庆市管理,仅枫沙湖200公顷水域位于无为市境内,其主体水域因区划调整,由安庆市枞阳县调整至铜陵市枞阳县后又调整至铜陵市郊区,涉及安庆、铜陵、芜湖三个地级市以及无为市、铜陵郊区两个县(市)区,管理主体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亟需完善相关管理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1、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整合优化工作。一是完成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勘界立标工作的施工成效核查,积极配合铜陵市、安庆市方面开展铜陵市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勘界立标工作。二是积极对接芜湖市林业局、省林业局以及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快推进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整合优化工作;做好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涉及无为市范围的整合优化工作。
2、加强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无为市自然保护地监管及巡查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加强协调联动,落实问题整改。二是密切与铜陵市、安庆市以及涉及县区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及保护地管理机构的协同配合,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管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加大自然保护地管理违法违规问题的执法力度。对上级反馈及日常巡查中发现的涉及自然保护地管理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办理、及时查处。
2020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