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辐射安全监管工作

发布时间:2023-01-10 09:56信息来源: 芜湖市无为市生态环境分局阅读次数:编辑:潘文君 字体:【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辐射安全管理,强化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全面培育和提升核安全文化水平,确保辐射安全,芜湖市生态环境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全力指导下,牢牢把握“辐射安全监管”职责定位,充分发挥监管技术支撑作用,工作干在实处,着重抓落实,力求做到不留死角,坚决做到不走过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基本情况

我市持证核技术利用单位共191家。市管单位(所有销售、使用放射源单位,工业探伤单位,使用II类射线装置单位)62家,其中含省管单位31家;县区管单位129家。各类在用放射源171枚,其中,II类放射源1枚,IV类放射源89枚,V类放射源81枚。III类射线装置销售单位10家;各类在用射线装置522台(含II类射线装置83台,III类射线装置439台);在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3家(3家单位,含3处乙级,2处丙级)。2021年共送贮1枚V类放射源。

全市共有通信基站约4546110千伏输电线路总计111条,长约1266.04千米,变电站47座;220千伏线路总计70条,长约1161.97千米,变电站20座;500千伏线路总计23条,长约849.575千米,变电站4座。芜湖地区涉及特高压线路4条,分别为±800千伏直流向上(三峡向家坝至上海)线;锦苏(四川锦屏至苏南)线;1000千伏交流淮上(安徽淮南至上海)线;±1100千伏直流昌吉-古泉(新疆昌吉换流站至安徽古泉换流站)线,分别长约13千米、66千米、60千米及124千米,设换流站1座。广播电视发射塔2处。

二、工作做法

(一)源头把关,认真履行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积极稳妥开展辐射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2021年共审批13个辐射类项目环评文件。市域内所有辐射类项目均按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要求执行环评、环保“三同时”制度。认真做好核技术应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审批核发工作,市本级共办理95件辐射安全许可证相关手续(含核发、重新核发、变更、延续、注销、遗失补发)。所有符合运行条件的核技术应用单位均全面持证。按要求落实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工作。

(二)主动协调,强化核与辐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主动服务核技术利用单位,申请辐射全与防护考核专场,解决各核技术利用单位待考人员考试问题。于2021年4月1911月1012组织了三场考试。参考人数共计750人次。2021年6月11日,为加强执法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芜湖市生态环境局开展“芜湖市2021年度辐射执法工作培训班”。各分局、环境执法支队大队40余人参加培训。

(三)积极宣传,加强辐射安全宣传教育。持续组织人员深入涉源(含射线装置)企业、医院进行环保宣传,主动协调省厅安排辐射安全知识专场考试,切实增强其做好辐射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升辐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辐射环境安全。2021年6月24日上午,芜湖市移动公司、芜湖市无线电管委会、芜湖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开展了一次面向公众的电磁辐射知识科普宣传服务活动。现场演示电磁辐射检测设备,热情宣传电磁辐射知识,讲解电磁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让广大群众正确了解电磁辐射科学知识,理性对待通讯基站,让电磁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四)严格执法,有效开展年度辐射安全防护监督检查。为加强对全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管理,提升核技术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辐射科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订、印发了《芜湖市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方案》,明确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工作目标、检查内容、组织领导、职责分工、检查方式、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在企事业单位自查基础上,我们采取明查与暗查相结合、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结合的方式,督促核技术利用单位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严格落实“谁执法检查、谁督促整改;谁实施处罚,谁依法复查”的全程负责原则,确保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检查注重做到全覆盖,同步开展全市废旧、闲置放射源清查工作。2021年,市局辐射科完成对无为县人民医院等省、市级管理层次共62家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分局辐射安全检查工作按时完成。检查期间,督促芜湖市制己装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全送贮1枚闲置放射源。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均现场反馈意见,提出整改要求,并建立整改台账,跟踪问效。

三、特色成效

2020年9月4日,芜湖市生态环境局审查通过了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芜湖供电公司《芜湖供电专项规划(2017-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报告书》在总结芜湖电网发展历程、环境现状调查和回顾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规划协调性分析,识别了《芜湖供电专项规划(2017-2030)》(以下简称“《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了《规划》实施对电磁环境影响、声环境、生态环境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方面的影响,开展了公众参与等工作,提出了《规划》优化调整建议以及预防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环境保护对策。为我市进一步优化电力布局,指导电力项目建设提供了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