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发展规划】无城镇2022-2026年中长期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严格按照“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重点任务,不断做实民生实事,持续深化自我革命,勇挑历史重担,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比学赶超争先进,践行宗旨守初心,攻坚克难敢斗争,廉洁自律做表率,全力以赴干好每项工作,努力争当建设“一地四区”的排头兵,奋力打造现代化新型“中心城”。
(一)坚持发展为先,倾力推动镇域经济踏上新征程
完善园区载体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强与资规局对接沟通,保障羽毛羽绒产业园二期规划及发展需求与无为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充分契合,完成产业园区二期160亩地块报批工作,为新项目落户提供充足要素保障。加速羽毛羽绒产业园4.6亿元专项债项目落地,完善园区道路管网、产业配套用房、蓝领公寓、绿化美化等公共设施,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进一步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增强招商吸引力和产业承载力,加快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和产业提质增效,为打造二百亿园区注入强劲动力。加快推进羽毛羽绒产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园区纬二路西延工程和经三路规划建设。积极推动凤河北路至S218连通工程,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培育经济增长后劲。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继续坚持负责人牵头招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广泛发动各方力量,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围绕无城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制定招商计划,外出招商40次以上,举办招商推介会5场。充分发挥无城在外成功人士资源优势,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广度和深度。聚焦羽毛羽绒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条,强化项目储备,重点招引产业链下游制品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坚持招大引强,羽毛羽绒产业全年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对北天鹅“负离子羽绒寝具项目”、东隆“绿色科技循环羽绒项目”、东港体育等在谈项目重点关注、分类施策,寻找堵点、消除顾虑,增强企业信心,争取项目早日签约落地。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探索持续发展路径。聚焦“传统羽绒”向防水羽绒、抗菌羽绒、负离子羽绒等“功能性羽绒”转型升级,通过亩均效益评价措施对企业分类,区别电水气价格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工业产值。全面推进低效用地和闲置厂房盘活工作,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不少于200亩,淘汰华晨、华鸿等一批产能落后企业,引入罗莱家纺、水星家纺等一批高质量产业链下游企业。加大对东隆、光明、文翔等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提高自动化程度,推动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引导企业拓展产业链下游业务,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全面优化企业服务,推动改善营商环境。发挥羽毛羽绒产业链党委和行业协会作用,定期召开雁归座谈会、银企对接会,宣传优惠政策、收集企业诉求、解决企业难题,全力把无城镇打造成投资洼地、创业沃土。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配齐专班力量,提升人员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围绕项目立项、环评、施工等方面,实行全流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第一时间签约、第一时间落地、第一时间竣工投产。持续完善领导班子包保企业机制,坚持定期走访制度,加强惠企政策宣传,强化协调指导,全力解决企业在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
(二)围绕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城乡面貌迈上新台阶
城市品质再提升。全面发力棚改工作,确保2022年城南和西北两个片区的棚改工作圆满收官,进一步深化“拆而未净”行动,完成剩余遗留户协议签订。启动东门外大街、官镇庆衍街、冷冻厂等三个片区的棚改工作,涉及739余户、15万平方米,征收土地约200亩,保障城市扩容升级用地需求。加强对接,谋划好西北和东北片区两个城市更新项目,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实施新一批3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涉及5752户、58.59万平方米,统筹做好改造后小区管理工作,最大程度解决老旧小区设施老旧、违章建筑、停车难等历史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活力。
基层治理再精细。结合无为市“智慧城市”建设,制定上报我镇城市治理信息化需求计划,持续完善我镇智慧社区平台基础信息,完成试点小区高空抛物摄像头、智能门禁等硬件设备安装,加快与市直单位平台信息连通,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供信息和设备支撑。实现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率90%以上,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业委会和物管会监督作用,完善物业退出机制,全面提升小区管理水平,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明祥和”的城市社区。做好镇统一承接市直单位赋权工作,厘清事项管理边界,明确权责事项清单,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力量,提升我镇行政执行能力。
文明创建再深入。深入推进市文明办“六个专项整治行动”,对照无为市建设国家级健康市、创建国家卫生市和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三大创建任务清单,认领任务内容,全面开展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持续推动“执法进小区”工作,及时处理违规搭建、飞线充电、毁绿种菜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身边小事,着力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升居民满意度。常态化开展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环境治理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强化宣传教育,改变重点区域“脏乱差”现象。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撤桶并点,打造城市治理全新面貌。
(三)聚焦民生福祉,奋力推动民生保障再上新水平
持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低保、特困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公正透明,实现人员应入尽入、应出尽出。发挥“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功能,满足镇内企业用工需求,为市重点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持续做好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帮扶就业、社会救助工作,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新增社区食堂4个、农村助餐点19个,完成无城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工作,全面推进“10+3”暖民心行动,持续提升民生福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挖无城历史底蕴,完成无城镇史书编撰;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体现传统和时代特色的节日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组织“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之星”评选和“奋进新征程,党的理论进基层”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加快推进“15分钟阅读圈”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建设文化强镇。
持续营造安全稳定环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压紧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扎实做好常态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等单位不间断巡查,建立问题隐患台账闭环管理制度,保持严管高压态势,确保问题整改到位、隐患消除到位,坚决遏制杜绝各类事故发生。打造“1+1+100+X”反电诈工作模式,建立一支反诈队伍、印发一张反诈联系卡、开展百场反诈宣传、评选无诈小区和无诈村(社区),不断增强居民反诈意识。持续清理滞留境外涉诈重点人员。开展“广场夜话”活动,丰富参与人群,打通基层治理堵点,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完成标准化镇级综治中心建设,实现市镇村三级联动,建设和谐稳定的平安无城。
持续深化信访矛盾化解。开展“信访矛盾隐患大走访、大排查”“初信初访工作落实回头看”“积案化解”等三大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初信初访闭环机制、积案化解常态化调度机制、“两率”提升机制、跟踪督查机制和考核机制等5个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员力量,压实工作责任,严格奖惩措施,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集中人力、物力、精力立足目标任务狠抓落实,推动信访三大专项行动取得实效。不断提高12345服务热线、市长信箱等群众投诉办理质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不满意件,实行“清单+闭环”工作机制,建立问题清单、形成责任清单、形成督办清单,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不满意件清零销号,切实提高满意率和问题解决率。
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树牢生态环保底线思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果。加强建筑工地、主干道路扬尘管理,禁烧宣传和巡查工作常态化,充分发挥“技防+人防”联动作用,力争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持续提升我镇大气优良天数。加大重点工业企业和“散乱污”企业巡查整治力度,坚持问题清单销号管理。大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持续推进农村卫生厕所和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推广垃圾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融合发展工作,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长效治理管护体系,生活污水乱排、垃圾乱放等得到有效管控,做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四)瞄准乡村振兴,聚力推动宜居宜业跃上新高度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作,完成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00亩,土地复垦新增耕地300亩,恢复“三区三线”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图斑998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4万亩。结合土地承包“确权不确界”,打破地界限制,实现土地连片经营、集约化利用。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托管农户土地,招引现代农业公司,打造智慧农业、订单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工程,围绕提高水稻品质和效益的目标,持续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赋能,进一步推广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数字化。建成东河、新民、檀树、马厂等4000亩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做大做强“芜湖大米”公共品牌。
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引领。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实施福檀路、仓革路等2条7.23公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和董桥、圣咀、陈闸等4条1.78公里无为市联网路建设工程,建成新民村委会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完成12.1公里花渡河堤防加固工程、七里撇洪沟除险加固工程和2023年度小型水利工程。高标准建成凌井王咀中心村美丽乡村项目,积极申报省美丽乡村示范点。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周店村、陈闸村等两个村庄规划编制,建设周店周岗中心村和陈闸坝埂中心村等2个美丽乡村;建成凌井黄庄、凌井黄村和黄汰吴村等3个宜居村庄;结合市美丽乡村专项债项目,谋划申报26个宜居村庄。推进供水一体化建设,完成仓头水厂和顺民水厂收储工作,铺设支管网及入户管网390公里。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开展集中排查和落实帮扶政策,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加快推进以黄汰为代表的城郊农文旅融合项目,发展集休闲、观光、体验、研学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发掘传统特色农业文化,谋划黄闸、革贪、黄雒等美丽乡村休闲游路线,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地。积极争取上级衔接补助资金,配合党组织领办各类合作社,深入探索建立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和实现途径,培育不少于5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让农户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共赢共富。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所有村集体收入不低于70万元、收益不低于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