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埠镇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1-03-08 17:51信息来源: 无为市牛埠镇阅读次数:编辑:徐颢 字体:【  

“十四五”期间,将是牛埠镇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秀美牛埠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经济腾飞转折的重要阶段。总结“十三五”,规划好“十四五”,对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旅游强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三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牛埠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旅游强镇”这一目标,着力实施“旅游名镇、林业大镇、商贸重镇、和谐新镇”战略,坚持以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生态家园为主线,负重奋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实现了轻装减负、跨越发展。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牛埠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一是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30余亩,二是实施五个贫困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示范投入资金180万元,带动贫困户504;三是成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345万元,带动镇域内7个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增收14.4万元;四是建立十个特色种养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投入专项资金250万元,带动446个贫困户劳动用工增加收入;五是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镇已认证6个“三品一标”企业,其中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个;七是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

(二)强化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农旅强镇战略

一是规上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进。现有规模以上工业3家,完成产值2.3亿元,完成年度增长10%的任务;限上商贸企业3家,完成限上商贸产值0.32亿元的年度任务;限上服务业企业1家,完成产值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亿元。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好中选优,立足镇情,做实做大做强项目,先后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牛埠镇30MWp渔光互补电站项目、0.51亿元的牛埠镇绿创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总投资0.8亿元的牛埠镇芦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共建设四好农村路174.55公里,总投资9028万元;建设农田水利“八小”工程1524万元,水毁修复项目689万,最后一公里”项目1391万元。四是财政税收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我镇财税收入从1150万增长至1700万,财税收入增长约50%。

(三)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关键指标,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123户9718人,经过历年的动态调整,截至2020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810户9155人。2014年脱贫357户1426人;2015年脱贫1008户3887人;2016年脱贫359户1179人,牛埠社区、土桥社区出列;2017年脱贫582户1436人,黄柏村、蔚山村、新墩村出列;2018年脱贫275户726人;2019年脱贫200户439人;2020年拟脱贫29户62人,实现全面脱贫。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卫生健康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牛埠镇卫生健康工作均达到或超过既定目标,计划生育自2016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在努力提升人口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年出生率达到预期目标;奖励扶助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应享尽享;婚检、孕检、基因检测等各项工作均都能按照县要求的如期完成。医疗卫生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争创“群众满意医院”,基本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0488份,建档率达87.27%;65岁以上老人建档5073份,建档率90.4%,老年人健康体检2862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率56.42%;高血压患者建档4036份,规范管理率80.09%;糖尿病患者建档1137份,规范管理率76.76%;每年健康教育讲座开展12期,资料及会议记录已存档备查;免疫规划接种、儿童保健体检、孕产妇早孕建册产后访视、传染病上报等相关公共卫生任务均及时上报完成。全镇累计办理慢性病1291人次,其中高血压802人次、糖尿病60人次、精神障碍56人、慢阻肺93人。大病救治141人。送药上门服务12人,累计家庭医生签约19424 人次,总签约率为31.91%,其中有偿签约12592人,有偿签约率20.69%。重点人群有偿签约率11.2%。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家庭医生签约3180人,因常年外出等原因不方便履约的795人予以解约,确保签约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社保任务圆满完成: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就业扶贫等民生工程在我镇的落实。每年养老保险缴费率达100%,到龄人员待遇领取数100%,医疗保险参合数54374人,超过上级下达任务数。就业脱贫方面建立就业扶贫基地2个,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42人,并开发公益性岗位4个,开发公益扩增岗位41个,开展就业扶贫技能培训59人、创业培训30人,退捕渔民技能培训108人,企业新录用岗前培训51人。清退低保人员68户71人,有效确保了城乡低保政策动态调整的管理要求,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总原则;对家中突发大病的群众,按规定程序审核申报医疗救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12户农村户口家庭及1户城镇户口家庭共计13户进行打卡发放,总金额共达30372元

民政工作落实到位:各项民政救助政策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全覆盖。现有农村低保户1358户194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4户1487人,城镇低保279户410人,政策已全部落实到位;为我镇1435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登记造册,发放高龄津贴,按80周岁以上50元/月,90周岁以上100元/月,100周岁以上300元/月进行落实到位,为改善老年人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方面我镇共有279户特困供养人员,其中分散供养229人,集中供养50人,按照每月570元标准落实特困补助,同时对失能半失能群体发放护理补贴,有效保障了特困人员的生活;临时救助方面我镇为全镇9户家中有突发性状况的群众开展了临时救助,合计救助资金17300元,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对家中突发大病的群众,按规定程序审核申报医疗救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13户进行医疗救助资金打卡发放,总金额共30372元。

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坚持育人为本,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致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镇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不断发展、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十三五期间共建设成立了1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支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示范引领,成立理论宣讲实践服务队、法律普及服务队、脱贫攻坚服务队等5支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15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队伍全面铺开。依托本土文化人才、乡贤、科技能人等组建1支10人以上由村党总支书记任队长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共组织实践活动70余次,组织发动党员、群众15000余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600余次,组织发动党员、群众20000余人次。 打造“党员联户+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项目。把握群众需求,创新活动方式。

(五)完善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工作

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镇村完善15个便民服务中心,实行全程代理,深受群众好评。二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创建工作,创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三是做好镇村干部量化考核工作,按照月考核、年评比的原则,对镇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激发了镇村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开展无职党员评先评优活动,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社会矛盾较多,维护稳定的形势仍然严峻。四是少数党员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十三五”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我们在“十四五”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予以正视克服,抢抓机遇,加快建设,才能实现“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完成发展任务。

二、“十四五”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芜湖市委市政府、无为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打响魅力竹丝、农旅小镇,坚持打造生态宜居绿色小镇,巩固提升农旅产业,挖掘利用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释放特色潜力、放大特色优势,抢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全力开创新时代洪巷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至2025年GDP总值力争增长50%,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继续完善,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居民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到2025年全镇生产总值五年平均递增10%,争取在实际执行中更好更快。全镇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8%,财政实力进一步提高。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5年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调整为7:3,依托生态农业,力争将服务业GDP值占全镇GDP比重提高到30%,收入结构更加合理。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小学教育设施更加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农田和耕地得到更有力的保护,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公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利用有限资源,加大生态产业建设,建设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医疗、住房、文化、卫生、交通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社会事业发展均衡。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不返贫。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增强,社会应急体系基本健全,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提升,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显著进步。

(六)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2025年,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

(七)农业旅游工作实现突破。深入挖掘辖区农业旅游资源,做好竹丝湖旅游开发、G347国道沿线农业旅游,同时积极开展长江沿线青山圩螃蟹养殖基地合作供养

四、“十四五”发展思路和举措

总体思路: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结合G347国道沿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与采摘业相结合的农旅业、以竹丝湖沿线旅游开发为中心的生态旅游业,到2025年,初步将牛埠镇从传统的农业乡镇建设为生态农旅小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升级。

(一)以生态农业为主导,进一步扩大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市委、市政府牛埠镇产业的规划和期望,结合牛埠镇实际,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镇全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培育新型特色农业。把握本地地理优势环境,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创新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实施本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牛埠镇乡村旅游品牌,完善优化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二是组建种养结合产业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各自的优势,实现三大主体深度融合,提高经营主体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让农民更多分享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提高农民参与能力,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技术、产品入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三是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导向,统筹山水林田路湖村系统治理,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形成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全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以竹丝湖沿线旅游、G347国道沿线农旅业为中心,促进产业转型建立新型生态产业链。

1、以G347国道沿线农旅业中心,建设牛埠镇农旅采摘示范区。建设包括(1)G347国道沿线土地资源整合,建立规范化采摘示范区,完善示范区水利、交通等基础;(2)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谋划建设花椒、辣椒等经济作物产业示范区,建立稻虾共养、鱼鳖共养产业区,建立长江岸线螃蟹养殖合作共养基地,促进产业转型;3)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如生产厂房、仓储、停车场等,将招引的油茶加工、大蒜加工、蔬菜腌制品、禽畜肉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安置、统一服务;在此基础上建设绿色生态农产品产销一条街,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以竹丝湖旅游为中心,完善周边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包括道路、民宿、旅游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基地、旅游广场农家乐、搭建旅游平台等服务设施,建设小区生态公园、标准化卫生院、商铺、酒店等配套设施,完善旅游居住服务保障体系。

(三)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1、推进公共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成各村组、寨所有照明、绿化、庭院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扶贫路、合作医疗、网络通信等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抓好意识形态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2、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再争取实施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着力解决灌溉排水沟渠等水利设施配套问题以及农田平整、田间道路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利用率;规划实施一批农田滴灌、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减少季节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力发展科技兴农,切实用好远教站点、农家书屋、技术下乡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教力度,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

3、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严格贯彻落实“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要求,继续完善绿化、电网等基础建设,加大环境整治范围,锦上添花,彰显魅力;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镇工作,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依托生态农业发展,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小镇,打造生态产业型美丽乡镇。

4、推进土地合法管理使用。结合自身产业发展规划,以“乡村振兴”建设为统领,积极推进特色乡镇、特色村庄等规划,进一步加强土地使用管理,对违法用地将重拳出击,发现一起,立案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绝不姑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保障。

5、推进城镇治理工作。强化镇村联动和部门监管力度,有效开展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镇区市场,形成治理有效的体制机制。

(四)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抓手,不断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1、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学校、文体设施、幼儿园、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教育投入,改善牛埠镇内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条件,推进教育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25年,各村体育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阅览室等进一步得到完善。

2、卫生事业。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力争到2025年村医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50人,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3、社会治理。以为期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成果为基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集中整治各类治安问题,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推进“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强化对刑满释放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患者、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健全“两代表一委员”参与化解矛盾纠纷机制、“警民联调”工作机制等多元化解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实现“零上访”镇目标。全面强化消防、交通、校园、防汛抗旱等各方面安全监管,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消除安全隐患,遏制事故发生

五、“十四五”拟实施的重大项目

1、G347国道沿线农旅采摘区。对牛埠境内G347国道沿线土地进行流转,集中建设农旅采摘区,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2、竹丝湖环湖旅游大道项目。新建一条长约15公里,宽12米的环竹丝湖旅游大道,该道路重新选址规划,绕开周边村庄,从牛埠镇东街停车场为起点,环绕竹丝湖周边区域,经东湖龙王山架桥至临湖村大兴圩,环竹丝湖周边区域新建道路至G347国道,形成环竹丝路旅游大道。

3、G347国道至土桥连接线项目。新建一条长约6公里,宽12米的土桥社区至国道的省道连接线,路线两边做好绿化防护措施。

4、全镇燃气管道建设项目。对全镇区域铺设燃气管道,对牛埠社区和土桥社区人口密集区域力争户户通燃气。

5、综合商场项目。在牛埠社区投资建设综合商场,项目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对外招商建设大型综合市场。

6、四星级酒店项目。对镇域内空置的酒店进行综合利用,对外招商建设一座四星级以上的酒店,为竹丝湖旅游及G347沿线农业项目服务,解决全镇旅游业的住宿问题。

7、竹丝湖清淤项目。对竹丝湖进行环境保护,对竹丝湖清淤八千亩,减轻防汛压力;新建一座新的排涝站,同时对现有小河口涵闸进行重建,增强竹丝湖抗汛抗险能力。该项目总投资约0.1亿元。

8.竹丝湖连通郭公河渠道。新建一条打通竹丝湖连通郭公河的渠道,全长约4.5公里,新建一座排灌站,有效解决竹丝湖外排问题,减少竹丝湖流域洪涝灾害。

9、牛埠镇企业集中区。新建一座企业集中区,协调企业落地建设问题,促进本镇经济发展,解决居民就业问题,提高群众收入。

10、二级医院建设项目。建设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急救、公共卫生服务的二级综合医院,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

11、镇域亮化工程。对全镇主干道路和人口密集区域实行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

12、全镇道路硬化项目。全镇范围内对所有自然村村庄规划,道路进行硬化,对村庄内入户路进行规划实施。

13、镇域水利设施建设。对全镇范围内新建排涝站15座,新建抗旱站8座,新建硬化抗旱渠道12公里,镇域内塘坝清淤。

14、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镇内约两万亩农田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15、防火道路建设项目。对镇内临湖、迎接、新建三村所处的林区建设防火通道约20公里。

16、民俗文化建设项目。对镇内民俗文化进行开发,建设民俗村、民俗旅游,与竹丝湖旅游相结合,打造集旅游、住宿、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

17、临湖村小岭口古道建设。对小玲口古道进行保护性恢复建设,全程约5公里,建设石板路面等。

18、旅游观光基地。在百洼村、民权村、蔚山村等地建设旅游观光基地,种植特色花卉苗木,建设旅游设施,链接竹丝湖旅游和长江绿色长廊,形成特测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