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无为市统计公报解读

字号大小:【    】
发表时间:2022-04-14 10:11 文章来源:无为市统计局 浏览量: 责任编辑: 无为市统计局

一、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1、济运行总体情况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9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284.02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234.77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0.98:48.55:40.46调整为10.21:49.16:40.63,其中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61、0.17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52.3%、40.5%,拉动经济增长0.75.54.3个百分点。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032元,比上年增加7558元。


2、2022年发展预计。展望2022年,随着楚江高精高导铜导体、新能源电池长三角制造中心、三只松鼠联盟工厂等重大项目陆续投产,产能在下半年得到充分释放后,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巩固。预计一、二、三季度及全年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7%、9.5%、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9.5%、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2%、12%、12%。

    3、十四五末超天长目标测算。天长市十四规划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2%,其中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4.4%。无为市十四五末实现赶超目标,十四五末GDP总量达到1038亿元,年均增速14.5%,其中第二产业年均增速20%,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2%,考虑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翘尾因素影响,总产值增速预计达到30%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长30%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1%以上,其中商贸流通销售额增长30%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收入增长35%以上

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从宏观影响因素看。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的特点明显,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格局加速构建。但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挑战增多。

2、从发展层面看。积极因素有:一是发展基础稳固。经过近年发展,电线电缆、羽毛羽绒、健康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全市经济总量始终处全省61个县域(包括湾址区、繁昌区)5强长三角162个(市)59位、中部475个县(市)31位。二是发展动能强劲。楚江30万吨铜基材料、25GWH新能源电池、波司登羽绒工业园、徽氏新材料二期、温氏禽业产业化等重大产业化全部投产达产,预计新增产出320亿元,对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支撑。三是高企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影响减弱。国家加大实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实施力度,市场供求关系趋于改善,工业品价格涨势有所趋缓。同时2022年价格指数受上年指数正翘尾因素影响,上半年高价格指标影响持续,下半年会明显减弱,对全年影响程度将明显回落。制约因素有一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双碳”政策背景下,各地竞相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招引新能源产业项目。我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化项目刚刚起步,周边地区加快引进或扩能电池及配套项目,对我市形成强烈的挤压效应。庐江县提出“全力打造全国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新基地”的发展定位,国轩高科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高端正极材料项目加快推进。芜湖经开区、三山区、鸠江区正在引进或已开工建设5个电池配套项目。二是要素保障更趋困难。新土地法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未来项目建设用地将十分有限,发展空间制约明显。在双碳背景下,高耗能项目将难以上马。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联保互保、招工难等问题有待不同程序存在,有待破解和提升。三是行业领军型企业少。主导产业电线电缆存在短板,健康食品产业两头在外,与县域内农产品生产关联度低,难以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无机钙新材料产业产业链短,属资源型行业,受到资源容量、能耗、环保等多重因素限制。

三、2022年产业发展支撑分析

1、规上工业总产值。2022年按照总产值增长30%的赶超目标测算,规上工业总产值要达到660亿元(7户企业退出),增量部分达到153亿元。根据摸排,2022年规上工业主要增量弗迪电池50亿元、安徽鑫海20亿元(实际可能近百亿)、松鼠联盟工厂5亿元、比亚迪实业5亿元,30户新增企业约15亿元。存量企业技术改造产能提升20亿元,合计增量115亿元。据此测算2022年产值增长约22%,按照赶超目标产值缺口约38亿元。如果考虑安徽鑫海提高部分,达到产值增长30%的目标是有可能的。

2、固定资产投资。2022年按照投资增长16%测算,投资总量将达到336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55亿元, 5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81亿元(结转项目剩余投资约86亿元),当年新开工产业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57亿元(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需要每月新开工并入库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2个以上,全年不少于130个项目。从2022年计划实施的重点产业项目看,续建项目58个、年度计划投资97亿元;新开工项目39个、年度计划投资47亿元。当年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缺口约110亿元。按照全部投资增长12%测算,当年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缺口约100亿元。

3、限上商贸单位零售额。按照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长30%的赶超目标,限上单位零售额总量达到53亿元,增量部分12亿元。根据年度计划申报入库企业测算,2022年预计新增企业13家,其中6个批发7个零售;个体户125家,其中46家餐饮、72家零售、7家住宿。考虑到2022年预计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难以保持50%以上恢复增长速度。预计新增单位完成零售额6亿元,存量企业滚动发展预计新增4亿元,实现增量12亿元的目标缺口约2亿元。

4、建筑业总产值。2022年按照赶超目标测算,建筑业产值增长30%的目标,2022年建筑业产值达到147亿元,增量为34亿元。根据2021年建筑业存量企业情况,2021年新入库资质建筑业企业37家,新增企业完成产值达6亿元,对全部产值增速贡献率近3成。企业在手合同170亿元,年度结转约60亿元。预计2022年建筑业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企业在手合同额保持充裕。实现按照赶超目标,还需要新入库20个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加快引进建筑业总部经济,防止出现地区政策差异导致本地注册企业业务外移的情况发生。

5、重点服务业。2022年按照赶超目标测算,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0%的目标,2022年服务业营业收入71亿元,增量为16亿元。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收入达到23亿元,增量6亿元。据摸排,目前新增重点服务业15户(均为营利性服务业),新增收入约3亿元。存量企业滚动发展增量约6亿元(营利性服务业2亿元),缺口约7亿元(营利性服务业1亿元)。

6、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2022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55亿元,同比下降15.6%。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来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导致去化周期拉长,施工进度减缓、投资下降。从基数来看,今年以来出让3个地块,出让面积15.6万平方米,较去年下降58.2%。预计2022年计划出让6个地块,出让面积31.4万平方米,下降54.8%。目前在库有投资余额房地产项目仅12个。出让面积减少、开发项目减少双重因素影响,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延续大幅下降,需要做好新开工项目及时入库,加大土地投放力度,加快征地拆迁、土地收储等,聚集“三稳”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同时按照GDP增长14.5%的赶超目标,需要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房地产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四大营利性服务业工资总额增幅达30%以上,非营利性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30%以上。


四、工作建议

下一步,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一届市委一次、二次全会决策部署,绕十四五赶超目标,坚持补短板、锻长短、培增量、快成势,强化精准科学调度,落实好各项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推动经济稳中加快、稳中向好。

1、紧盯赶超目标抓推进。围绕十四五末经济总量赶超天长、2025发展质量核心指标进入全省县级第一方阵,经济总量持续位于全省县域前列、跻身长三角前50强、全国前100的发展目标,聚力“双招双引”,做大做强制造业,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坚定信心、奋力赶超,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和圆满收官。

2、推动特色产业成势。依托特色产业国字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品牌、市场、创新等方面发展迅速的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单打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围绕特色产业链上中下游重点企业,按图招引,补齐产业缺芯少链短板。施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战略,加快培育“链主”型企业。

3、积极争取发展空间。在双碳背景下,争取土地、能耗资源就是争取未来发展空间,要坚持集约节约原则,以“亩均论英雄”,制定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厂房支持政策,能耗大、亩均效益低的项目一律不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发展空间

     4、打造创新发展模式。借力芜湖中欧专列,引进一批跨境电商销售平台,将我市电线电缆、羽毛羽绒等特色产品外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众创业、小微企业孵化、众创空间基地。

5、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入库,要对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计划和建设目标,制定入库项目清单,每月要确保有至少12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入库。

6、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企业负责人重视和支持统计人员开展工作,为他们创造必要工作环境。各载体单位要及时指导企业完善统计原始记录,及时准确回复国家、省级统计业务查询,确保数据报得出、报得实、报得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