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黄,采花忙!

鲜花经济让乡亲日子有奔头

字号大小:【    】
发表时间:2024-11-19 09:27 文章来源:大江晚报 浏览量:

秋天,人们不但能感受粮食瓜果丰收的喜悦,还有采菊加工增收致富的快乐。在无为市红庙镇云村等地,今年11月4日菊花开采以来,秋日暖阳下,金灿灿的菊花田不但是吸引游客来打卡的风景,还是一幅反映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急:希望采菊的工人再多一点

11月12日10时许,无为市红庙镇海云村一片百亩菊花田里菊花盛开,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金色光芒。花田里,50多位当地村民双手不停地将露水未干的鲜菊花轻柔摘下,放入身边的塑料桶内。手快的大妈、大姐一般10分钟就能摘满一桶鲜菊花。

今年58岁的林桂枝拎着两桶装满鲜菊花的塑料桶走上花田边的运输道,将花倒进运输车塑料方筐里,旁边记账员就会在账本上记一笔,满5桶就是一个“正”字,等到筐里满了,运输组的师傅们就会将菊花送到加工厂。上午采摘菊花3个多小时后,林桂枝名字后面已有了4个“正”字,看起来一天采摘40桶不成问题。看她干得风风火火,记者便问她累不累,林桂枝笑答:“摘花能有多累,比起插秧割稻这些农活要轻松多了。”

红庙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王本刚也在现场,他告诉记者:“乡亲们采摘菊花,一般一个人一天能挣120元或更多,中午还包一餐饭,由于门槛不高,吸引了许多女性参与,不但有本镇本村人,还吸引了周边邻镇邻村女性,这些女性多为当地留守妇女。”据介绍,菊花采摘加工期的短期用工目前已为当地至少200名留守妇女提供增收的机会,光是采摘,这一季大约平均每人能挣3000-4000多元。

除了采摘岗位需要用人,在加工厂同样如此。当地海舜公司有比较大的菊花加工厂。记者在其中看到,约有20个留守妇女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帽子在排花。她们整理筛选从花田送来的鲜菊花,筛选后分类送入烘干房,干燥加工成可作为茶饮的干菊。这一岗位,一个加工季一个人能挣5000余元。今年64岁的蒋克玲在工位上快速排花,将朵型好的花留下,较小或花蕊残缺的筛除,边操作边和记者交谈,“估计今年能挣到5000多块。公司提供的午饭也不错,有荤有素有汤”。

该公司负责人蒋克福告诉记者:“我粗略算了一下,要用90万元发放短期工工资,但是我真心希望来干的乡亲们再多一点,因为一旦霜降菊花就不能用了,而且今年市场相当不错,所以我们希望采摘、排花人员越多越好。”

喜:今年菊花产品价格涨了3倍多

蒋克福介绍,多地花农考虑到2023年种植量比较大,2024年种植面积有所收缩,甚至放弃种植。对此,红庙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今年早些时候种植前帮他“把脉”,认为不能弃种,可以相对收缩一些,但是今年菊花“大年”的预期比较大,“从目前来看他们市场分析预判还是成功的,结合我国菊花茶饮主产区受强降雨等影响,我们今年的菊花种植与市场行情非常喜人。去年我们出厂价为每斤20多元,今年则涨到了80多元甚至更高,有些地方的市场对我们的菊花产品是有多少收多少,所以我们现在就希望多采摘一些多加工一些”。蒋克福还非常感激当地镇政府及时协调农业用水,“今年夏季遇到长时间高温旱情,如果不是政府协调,镇农业服务中心加强对花田管理的指导,那我们菊花种植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据介绍,红庙镇菊花田大约每亩能产鲜菊花3000余斤,加工出干花预估为350斤,菊花经霜后加工出来就会发黑,所以菊花加工一般只能在霜降前采摘,当地包括海舜公司在内也是举双手欢迎本村及周边镇村村民前来上岗。记者注意到,这些企业的烘干房也都马力全开,运输队在花田到厂房间运输鲜花往返不停。据介绍,海舜公司目前大多数菊花加工为贴牌生产,但是自营品牌也在加大推广力度。王本刚告诉记者:“本地企业已意识到,必须要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才能有更好的未来,我们红庙镇当地种植条件、自然条件非常好,干菊品质与市场上其他地方产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们不能一直为他人做嫁衣裳,必须加快品牌建设,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

盼:鲜花经济未来大有可为

2023年,红庙镇荣获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称号,海云村也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作为新四军第七师旧址所在地,该镇近年来红色旅游吸引了省内乃至更多地区的游客前来学习观光。这也为当地鲜花经济延伸产业链,创造更多价值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王本刚介绍,红庙镇不单单有菊花,“我们春天有芍药、牡丹、紫玉兰,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菊花,冬天还有兰花等,这些鲜花大多数都是可以加工为鲜花产品,作为鲜花产业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做贡献,同时也是非常好的文旅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赏花,在当地消费。特别是在红色旅游加持下,为赏花旅游带来了更多人气和知名度,目前我们还在花田现场打造了观景台,同时在本镇各地建设宾馆、民宿等为鲜花文旅进一步做好配套建设”。记者注意到,随着菊花花期到来,已经有游客来此游览。

据了解,红庙镇鲜花种植比较注重市场走向,灵活调整。蒋克福告诉记者,根据市场需要,他们计划明年大量种植用于观赏的鲜切荷花,“绝大多数外销,已基本上洽谈好,此外明年我们还会继续种植芍药、绣球等”。

鲜花经济不但能在短期提供就业增收岗位,而且为当地大量不同年龄段村民长期就业提供机会。任俊发和老伴今年都是74岁,均为当地一家以花卉、水果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公司的“农业工人”。“我们家8亩地流转到企业,每年不但有3000多元的土地流转收入,我和老伴每年还在公司务工就业,加起来能在公司挣到12万元左右,由于家里还有点地能种菜、养鸡鸭等,所以生活上花费不大,我们老两口在弋江区给孙子买了一套房还装修好了,如果我和老伴在自己家几亩田上‘单打独斗’是根本挣不了这么多的。”

王本刚告诉记者,与不少当地村民一样,任俊发老两口的儿女、孙辈也通过当地农业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在江浙沪为家乡企业跑销售,有的则从事其他岗位,未来鲜花旅游逐步发展,与红色文旅融合,家乡年轻人还将会有大量施展才能的机会。红庙镇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花为媒、以红为魂,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为民众谋福祉!

记者 吴敏 文/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