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无为红庙镇:走向复兴——庆祝建党100周年|驰骋皖江的新四军第七师

字号大小:【    】
发表时间:2021-03-16 08:29 文章来源:安徽学习平台 浏览量: 责任编辑: 吴量亮
作者:吴量亮

2021年3月1日,安徽日报“走向复兴——庆祝建党100周年”采访组来到位于安徽省无为市红庙镇海云村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

新四军第七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在皖江地区进行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第四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在巢县、含山、和县等地开展抗日活动,和当地的抗日武装一起建立了几块抗日根据地,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基础。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皖南部队遭到重创。突出重围到达无为的约700余名指战员,是创建新四军第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力量。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

“去年十月你们复电谓巢湖、瓦隔湖间不过百里,通过甚难,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这是1941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军委、中央书记处起草的给刘少奇、陈毅并告彭德怀的电报。其中“无为”就是现在的无为市,曾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也是新四军七师的诞生地和师部所在地。

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委任令,将在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改编为新四军7个师,新四军第七师由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突围部队组成。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和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在无为白茆洲成立。新四军七师司令部便设在红庙镇海云行政村三水涧自然村。自1941年5月在无为成立至1945年10月撤出皖江地区,这里一直是该师军事指挥中心所在地。在四年多时间里,这里发出的一个个号令指挥着七师健儿奋战在大江南北,建立了东起江苏江浦、西至江西彭泽、南抵黄山山脉,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80万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纪念馆的雕塑上,战旗猎猎,惊涛拍岸的皖江寓意新四军第七师的铁流滚滚。背景画面前是新四军第七师领导人张鼎丞、曾希圣、谭希林、傅秋涛的雕像。他们面容清癯、刚毅,透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睿智与坚定。

新四军第七师在皖南事变的血泊中浴火重生,在日、伪、顽犬牙交错的险恶环境中纵横捭阖,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反“扫荡”、反摩擦的尖锐复杂的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第七师在4年多时间里,建立了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拥有人口180万。共与日军进行了2000多次战斗,攻克日伪据点200余处,击毙击伤敌1.4万人。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将传承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红庙寻红’‘红庙真红’文章,让这片红色的土地发展得更好。”红庙镇党委书记王晓波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